校园生活

《归来》归来否?

发布时间:2014-05-2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对于张艺谋来说,拍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无法缺失的生活习惯,从影30年这种习性早已根植于血液之中。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张艺谋就是一个意义深刻的电影符号,自主不自主的代表着华语电影。当一种期待被万千人无限放大和投映,这种期待就会令人不堪重负,即使一根羽毛也能压垮一个巨人。显然,张艺谋就像那个正挣扎着试图从纷纷然议论中努力仰起头呼吸新鲜空气的疲惫巨人,《归来》似乎就是那根近在手边想要竭力抓紧的稻草。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开创了华语电影的大片时代,缔造了商业片大制作的新征程。也就是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背负起了太多的争议和骂名。《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到《三枪拍案惊奇》时达到顶峰,拍文艺片出身的印记太过深刻,以至于浓厚的商业化气息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其后的《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又被批评价值观薄弱表意不明,举国盛誉常见,举国尽毁难得。张艺谋被推下神坛打成“伪国师”,积累到今天,是是非非一言难尽。

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归来》在定名初期就引发众人猜想。归来?归来!张艺谋选这个名字的用意颇值思索。奔波太久,身心疲惫,也许是时候回归找个歇息地了。陆焉识从青海劳改农场逃跑回去见挚爱亲人,最终站在家门口几十年不得进入,别离多年焉能识得。张艺谋这一路走来崎岖曲折,到第三十个年头,立一块界碑,走回三十年前出发时的那条路。电影回归的同时也是张艺谋本人的回归,从商业片中抽身回来做自己最擅长的题材 ,一点点打磨一点点找寻,只是难免忐忑,别离太久,观众又是否能够识得故人归。

《归来》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令人稍稍讶异。三个人,狭小的空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段执着到近乎执拗的爱情。在故事中融入时代背景,淡淡几笔带过,没有刻意触碰放大。是不想重复《活着》的老路还是不想重蹈《活着》的覆辙,只有张艺谋自己清楚。《归来》前二十九分钟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陆焉识逃跑回来见二十年未见的妻女,女儿丹丹年少无知,为了保住自己的舞蹈角色选择告发父亲,妻子冯婉瑜从此一直怨着女儿不肯原谅。焉识被抓回,为今后的冲突埋下了潜藏的伏笔。

等到陆焉识平反可以正大光明的回到家时却悲哀的发现再也踏不进家门一步。婉瑜失忆,记得所有人唯独记不住自己的丈夫陆焉识。从这时起,一切才刚刚开始。为了唤回妻子的记忆,陆焉识尝试尽了各种办法,拿出证明、找回旧照片、弹钢琴,种种种种都无法奏效。站在离她最近的地方却成了与她最远的人,陆焉识的痛苦无奈又悲凉。不甘愿于做一个读信的,但却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到电影的后半段,宁静的房间中,火炉上铝壶里的水稍沸。“读信的同志”念着一封封或新或旧的信件,内容各式各样:小马驹生产、龙卷风可怕、要做一个好母亲,让女儿回家住,暖黄的光线勾勒出淡淡的人影,两人相对而坐,不紧不慢的朗读和偶尔的交流无疑是全片最为打动人的场景。也许到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都记不得身边的这个男人是谁,但这些已然都已经不再重要,对于陆焉识而言,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身为编剧的邹静之将《归来》的格局立的很小,在三年时间积累出来的剧本中最终裁剪出了短短一段。张艺谋把情怀注入其中,深沉凝重,三个人,没有波澜壮阔的一辈子相守相亲。不破不立,浓重的色彩和炫技的摄影等这些典型张艺谋的标签都被一个个撕掉,简单平实,隆重克制。陈道明和巩俐也堪称贡献出了他们最好的表演,一个沉稳一个隐忍,引而不发藏而不露,几乎是不带表演痕迹的亲身体受,大象无形中暗含万千深意。新任谋女郎张慧雯也惊艳不已,初担大任却拿捏适当,丹丹俨然就是那个年代暗哑灰色和炽热红色的结合体。张艺谋成功激发出了他们的情感和热忱,演员的表演为这部质朴的电影增添了异样的色彩。

勿论好坏,《归来》已经被摆上席面,看客下菜不再是张艺谋的初衷。对于许多习惯了汤靓味浓的重口味观众来说,《归来》是一道挑战味觉的菜肴。清淡食材搭配简单做法,那些嗜辣的肠胃们或许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对于食物的需求永远不会变,但对于食物的容忍度却向来很差。一道菜稍不对口就要马上撤掉且发誓今后再不尝试,然后又一直抱怨着没有佳肴不断寻找新的餐厅。就像冯婉瑜举着牌子记着五号接焉识而焉识就站在旁边却不自知一样,或许张艺谋已经归来站在了我们的身边,但人群中依旧有人在寻找着张艺谋。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刘渊 编辑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