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论及史诗电影,只看了一遍是没有资格去谈论的。三个小时的《勇敢的心》,在观看了三遍之后才感觉有了一点去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部电影存在的资格。一个民族的强大,不在于其GDP有多么高,不在于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多么的富裕,更不在于百姓的人口数量,而是在于一个民族的尊严,一种追求存在价值的最根本的尊严。当画面上出现影片制作者的时候,我并不是在回味威廉姆.华莱士在临死前的那声freedom,也没有在思考他为他的苏格兰民族所做的一切,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中国。中华民族与电影当中追逐自由的人们相比,让我很难具有我们民族一定会强盛起来的自信。
从影片的整体故事框架上来看,影片是很典型的个人英雄电影,从为女人复仇而选择革命,到领导人民追逐自由,再到为了自由而牺牲,一个被很多电影用滥的套路,但《勇敢的心》丝毫没有让观众感觉到疲惫,反而是愈来愈亢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的主旨不仅仅是自由或者说爱情,而是二者的结合,也就是说,当叙述爱情快要无聊的时候,就会牵扯到自由的存在,而又当叙述自由快要无聊的时候,便会把爱情拉过来缓解气氛,也便是类型电影的巧妙融合。华莱士在整个奋斗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女人的呵护,但在我看来虽然是两个女人,但是相同的一段情感,华莱士自己也对王后说过:“也许在你的身上有我妻子的影子。”也正因此,当观众在看到华莱士与王后在一起的出轨场面时,不但没有为美仑感到任何的愤怒,而是仿佛看到了他们两个又重新在一起。美仑用她自己的死亡为华莱士带来了对自由的渴望,在华莱士被处死时,王后从华莱士身上接替了对自由的追逐,以她肚子里的孩子作为表现,强硬地像老国王展示了她也将要追逐自由的决心。
历来的各种史诗电影都会被或多或少的加上虚假的影子,这也不能完全将责任怪罪到电影制作者的身上,电影是用来还原过去的一种工具,但谁也不能保证电影当中的一切都会和历史一模一样,但梅尔.吉布森(本片的导演兼主演兼制片人)却可以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很清楚的告诉观众:历史都是那些打败了英雄的人们写的。他自己也更愿意承认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历史,而是传说。而影片中出现的或真实或虚假的人物形象以及地名,不得不让观众去认为这是一个关于历史的电影。威廉姆.华莱士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也无人知晓,但是当一部电影可以做到让观众明知可能是伪造的,但还是宁愿去相信它是真实的,这便是电影制作者的厉害了。在看到影片中的两军交战时,让我不得不联想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当中的战争场面,很明显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不同电影人在面对相同场景时是怎么做的,一个是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员去力争还原真实,一个是依靠劣质的电脑效果去应付,回过头来一想,也正如此,两部电影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个人有感觉的一个镜头是当华莱士被杀后他的手松开手绢的那一个仰拍。这个镜头被我个人认定为是影片的结束镜头,之后的战争场面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不得不加上去的镜头,在华莱士经过一无所有以及登上巅峰的大起大落之后,内心的归属早已从自由回归到了最本真的对美仑的爱上,当他即将被处死时,美仑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人群中,并且微笑着面对他。就像华莱士自己说的:“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死得有意义。”华莱士他自己做到了这个“意义”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在斧头接触到他的喉咙的那一瞬间,他是微笑的,那个手帕也不是华莱士被动的扔下去的,是他自己的选择,自己已经达到生命存在感之后的完全的放松,这才是真正属于英雄的死亡方式。
时隔多日独自相处时依然会很清楚的听到威廉姆.华莱士在临死前高呼的那声“Freedom”。即使人类文明终结了,这呼喊也不会终结。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杨启琛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