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光影荐片】魔幻现实主义的完美诠释

发布时间:2012-12-02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最近作家莫言的获奖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推到了众人的视线中,不少人对这个名词还略感陌生。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之后也被引用入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往往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的现实。《潘神的迷宫》,作为一种黑暗童话,将这些特点完美地展现给了观众。

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在本片中创造了两个世界,理想与现实,这两个世界相隔很近,魔幻的理想世界与现实完美结合。导演十分擅长利用黑暗的基调,来展现童话故事中没有的邪恶力量。影片利用倒叙讲述。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后期的西班牙,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奥菲丽雅跟随她怀孕的母亲与军官继父维达相会。当时的西班牙还处在法西斯和内战的黑暗笼罩下,作为镇压当地游击队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用残酷的刑罚对待被抓来的异见人士,甚至无辜的居民。

影片中维达用一个玻璃瓶杀死了一个无辜的青年,之后又用一颗子弹结束了在旁愤恨痛哭的父亲。这样的一个残暴的法西斯军阀,与主角的善良天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影片的开始,主角奥菲丽雅就被一只小虫样貌的精灵吸引,精灵带领奥菲丽雅来到军队总部的一个废弃磨坊,其实这里是一个神秘的迷宫,传说中的冥神为女儿留下了回家的入口。在迷宫入口,奥菲丽雅遇到了迷宫的守门人潘神。

潘神这个人物,是导演天才创作的一部分。本来是希腊神话中司羊群和牧羊人的神。被描绘成半人半羊的形象。潘神也是森林之神,性好女色,放纵情欲。但是这样的一个神,怎么会在电影中被描述为一个地下宫殿的守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潘神的形象也在逐步的改变。后来潘神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中,潘神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带领无助的奥菲丽雅通过迷雾一样的前路。但是潘神却是以奥菲丽雅仆人的身份出现,并以仆人的口吻与其交谈。却在主人奥菲丽雅犯错误的时候,将主人关在门外,甚至惩罚她。这样的一个守护者,这样的一个引领者,确实引人深思。

潘神告诉奥菲丽雅,她其实是地下王国走失的公主,要重回地下迷宫必须完成交给她的书上的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拯救一棵古树,古树因为有一只大蟾蜍在树根里正奄奄一息,奥菲丽雅勇敢地与蟾蜍对峙并拿出了蟾蜍体内的金钥匙。而杀死蟾蜍的三块石头见证了它的贪婪。古树就如同一个岌岌可危的国家或是民族,大蟾蜍像整个社会的毒瘤,毒瘤并不是难消除,而是缺少一个启蒙者,奥菲丽雅就像那个社会民主的启蒙者,利用“三块石头”,瓦解了社会的毒瘤。三块石头,可以是思想,可以是革命理论。引领者潘神似乎早已知道结局,还送给奥菲丽雅一株象征着生育繁衍的曼德拉草,只要将草泡进牛奶,再加一点鲜血就能保证母亲和弟弟的平安。这也暗喻着革命是一定要有血与肉的牺牲。

第二个任务相比第一个任务就难了很多,像是理论之后的实践永远是最最艰难的。奥菲丽雅用潘神给的一根粉笔划出一道门,进入之后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的壁画上画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吃小孩的画面。之后奥菲丽雅来到怪物的宴席,她没有听从跟随的小精灵的意愿,擅自选择了左边的锁。也许这暗示着奥菲丽雅的立场,与她的继父维达对立。从这里开始,奥菲丽雅似乎就对潘神产生了怀疑。她完成任务之后,无视了潘神和小精灵的警告,最终没能抵挡住诱惑,吃了怪物宴桌上的两颗葡萄,唤醒了怪物,牺牲了潘神的两只小精灵,自己也差点命丧其中。可是看到这时又想,为什么偏偏是葡萄?桌上那么多的食物,为什么奥菲丽雅唯独选中了葡萄?葡萄在古代西方是一种很昂贵的水果,只有贵族才吃得起,而且在西方葡萄往往被比喻成诱惑。许多文学作品中,人们都是因为葡萄的诱惑才遭到厄运。这暗喻着奥菲丽雅无法避免诱惑,陷入了死亡的厄运。

潘神因此对奥菲丽雅十分的失望,他随后带走了小精灵也离开了奥菲丽雅。潘神走后,奥菲丽雅孤独无助。而且此时她的母亲正处于难产阶段。继父维达在这时选择了孩子,放弃母亲。因为有了曼德拉草的帮助,母亲得以活命。这时奥菲丽雅跟随莫西迪斯,一个游击队卧底,想要逃跑。可是却被抓了回来。之后曼德拉草被继父维达发现,烧毁在火中。母亲也随之死亡。

这时潘神回来了,给予了奥菲丽雅最后一次机会,也是最后的一项任务。奥菲丽雅听从潘神的要求,带着弟弟来到了当初她与潘神初次相遇的地方,也是迷宫的入口。结果令奥菲丽雅意外的是,潘神居然要用弟弟的鲜血打开迷宫的入口,进入冥宫。善良的奥菲丽雅拒绝了,潘神失望地离开了。这时奥菲丽雅突然发现,继父维达原来一直跟踪在后。他抢走了弟弟,回头一枪打死了奥菲丽雅。奥菲丽雅的鲜血流淌在地上,现实中的身体渐渐地冰冷,依然处于幻想中的她也进入了天堂,那个正真属于她的地方。

“你的选择是对的,你没有选择牺牲弟弟,而是选择牺牲自己。”潘神说。奥菲丽雅的悲剧,也可以说是曲折的喜剧,救赎了她自己,找寻了正真的自我。我们最终才知道她的真实的名字:切·格瓦拉。而另一位主角,继父维达,在影片的最后被包围的游击队一枪打死。他死时并不慌张,甚至是骄傲地说:“告诉他父亲死去的时间。”可是游击队员的一句:“不,我们不会告诉他,他甚至都不知道你的名字。”随后的枪声,仿佛让世界都寂静。

自始至终,奥菲丽雅和继父维达都是对立的两派,一个是理想主义,一个现实主义。虽然两者都随着枪声消逝了,但是那个孩子依然存活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混合体,未来这个孩子会如何呢?谁也不知道。

(先锋通讯社杭州 文/马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