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非洲篇】魂牵埃及

发布时间:2012-03-09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提起东非,你会想起什么?

漫天烟沙,浓到欲滴的蓝天上飘着白云,巍峨雄壮的金字塔,闷着面纱露出深邃眼眸的绝世美人……这一切,仿佛都只为等一个如磁石般醇厚的声音喊出那一个至为神秘的名字——埃及。

蓝天白云黄沙,长河大漠巨冢。正是由于这个古老国度总是那么明丽,无数的电影人都愿意将镜头近乎贪婪地一头扎进它独特的色彩里:结婚舞会之前的对话,上楼喝咖啡时的欲行又止,金子塔上的绅士漫步,以及最后在出租车上手握信物看着金字塔……这是电影《开罗时间》的开头。时间在埃及,如同沉醉了一般,凝固在她的每寸肌肤,潺缓不前。

1927年11月16日,由埃及人依斯梯凡?鲁世梯导演、阿齐扎?埃米尔主演的故事片《莱依拉》上映,被认为是埃及电影的诞生。

1927~1931年是埃及电影的萌芽时期。5年内共生产13部无声片。3年后,导演克里姆与尤素福?乌赫白合作,成功地完成了《贵族子弟》的拍摄和配音,诞生了埃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30年代,埃及电影有相当发展,录音技术也日趋完善,以音乐歌唱片为主。这个时期,喜剧片和情节剧也有了较大发展,主演《太平无事》(1937)、《欧默尔先生》(1937)的纳吉布?里哈尼以及主演《巴哈巴师父》(1938)、《巴哈巴哈帕夏》(1938)的法齐?吉泽伊里都是阿拉伯世界著名的喜剧演员。

30年代末至40年代,埃及电影中的民族主义思想抬头,反对外来思想的影响,开始出现一些社会批判和反殖民主义的影片。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当推卡玛尔?萨里姆的《决心》(1940)、《穷人们》(1943)以及《星期五晚上》(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电影年输出平均60部。战后,工业复苏,工人观众激增,制片业迅猛发展。制片商投观众之好,出品的绝大部分情节剧都以大团圆结局,大型歌舞闹剧和小型歌舞时事讽刺片占了主导地位,如1949~1950年,48部影片中歌舞片占35部。少量演员同时参加多部影片的拍摄,导致演员素质降低,影片题材杂乱。

1952年7月23日法鲁克王朝被推翻。革命后,电影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国有化改革,电影属文化和国民指导部领导。1955年成立电影革命委员会,在各省设立分支机构,它们放映影片,宣传革命思想和社会改造。1956年通过法令保护民族电影,规定一个月内至少放一部国产片。1957年成立电影发展组织。1959年电影学院成立。50年代埃及电影的现实主义潮流突破了回避现实 单纯追求形式或一味描写内心世界的局限,但它们和同时代的文学一样,不能深刻理解所描绘的事实,只是提出了问题,但挖掘不到症结所在,更找不到解决办法,最后,依然是商业性的情节剧占上风。

1959年初电影国有化改造继续深入。1963年,埃及电影、广播、电视总组织替代电影发展组织,同时成立四家公司。同年,以本国力量在米斯尔洗印厂拍摄并洗印了彩色故事片《尼罗河的新娘》。1964年,动工兴建电影城。1968年成立电影俱乐部。1969年成立艺术科学院,下设电影、戏剧、音乐、芭蕾等分院。

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埃及失利,暴露了政治、经济上的一些弊端。中青年电影工作者很快地以《愤怒的青年人》杂志为基础,组成“新电影协会”,会员最多时达400人。1968年,他们认为埃及电影没有真正的民族性。要求“真正能剖析埃及问题根源的新电影必须从埃及文化内部出发”,“放弃照抄外国模式,创造新形式”。在青年电影的影响和崛起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取材于文学作品,以当前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的事件为主题的政治影片,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1971年电影、广播、电视总组织撤销,电影生产又回到私人手中,4个总公司的电影器材出租给个人使用。有政治内容的影片几近绝迹,影院上座率日趋下降。

1985年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新片上映达68部,创25年来的最高纪录;观众对最叫座的影星拍出的情节剧和喜剧反应冷淡,而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如《律师》、《法蒂玛被捕之夜》、《最不受人尊敬的人》等受到广泛欢迎。

1963年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埃及艳后》理所当然地完成了人们对这个国家最崇高的遐想。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投资最大同时也赔得最惨的一部古装巨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很难相信传唱不绝的经典影片《埃及艳后》竟然是当年的票房毒药。不过本片成全了理查德?伯顿与伊丽莎白?泰勒的世纪恋情,但却害得拍摄此片的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几乎破产——简直和埃及这个国家一样充满传奇。而另一方面,无论是《蝎子王》里纵横开阖的军团,还是《木乃伊》系列里幽暗曲折的陵寝,无疑都将这种气质发挥到了极致。甚至直到第三部里李连杰饰演的秦始皇带领着兵马俑跃然登上银幕,我们依然觉得这是个埃及的事,和东方那个同样古老的国家没有一丝关系。

这种埃及的气氛,宛如一株散发着妖致气息的香,引人遐思。这不,连香港导演彭浩翔拍摄的那些小城大事也好、大城小事也罢,也要用上《出埃及记》这么一个名字。

古文明、金字塔、人面狮身像、木乃伊……埃及的古老神秘,岂是轻易便能寓于文字间浅浅情愫的?它的历史、地理及神话故事就那样亘古不变地盘在你的脑子里,直到生根、发酵,让你很想去一览无余它的美丽。或许我们有生之年并不都有幸能亲睹她的芳容,但至少还有如此多美妙的电影画面,缓缓地向我们叙述: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还存有一方神秘圣土……(文/先锋通讯社 袁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