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光影荐片】人情的美丽风景 和平的美妙音符—影片《紫日》

发布时间:2011-09-25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光影解惑】

导演: 冯小宁(Xiaoning Feng)

编剧: 冯小宁

主演: 富大龙 / 前田知惠(Chie Maeda) / Anna Dzenilalova(安娜?捷尼拉洛娃) / 王学伟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俄语 / 日语

上映日期: 2001-04-11

片长: 106 分钟

又名: Purple Sunset

获奖情况: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光影大爆炸】

剧情介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苏联红军偶然阳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趾中国老百姓杨玉福。但在苏军在将杨玉福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时,误入日军军营。经过一场激战,杨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侥幸脱生,逃入了林区。中途,二人遇到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可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却一心要将他们杀死,带着他们走进了险境。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满怀杀母之仇,痛恨日本侵略者,但却不忍心杀害秋叶子这样一个年少无知的日本女孩。三人为了能从茫茫林区中活着走出去,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经历种种磨难后,三人在患难中渐渐产生深厚的友情。娜佳和杨玉福的善良将秋叶子感染,使她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诲”产生了怀疑。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获得新生的时候,秋叶子却被日本侵略者杀害,杨玉福和娜佳为给秋叶子报仇雪恨,愤怒地冲向残余的日本法西斯匪徒……

幕后故事:《紫日》投资才500万元。按常规拍得花1000万元,大手大脚拍要3000万元,如果让美国人拍,那就要花3000万美元。

冯小宁导演的“抠门”,在圈里很有名。记者曾问过他:“如果让你勒紧腰带省到不能再省,拍一部国产片30万够不够?”冯小宁略作思索后答:“10万元。”

看了《紫日》,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觉得这是一部千万元级的大片:坦克大战、草原野火、航母大战……然而冯小宁只花了500万。日前,记者有机会听冯小宁侃他的“省钱经”。

冯小宁说,《紫日》中贯穿全片的那把枪,是他花了100多块钱自己做的,这样至少省了3万块。

有关部门真有这种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如果摄制组要借用,必须由这个部门派出一名枪械员监管,所有费用由剧组承担;如果要把枪械带入其他省份必须经过地方公安部门审批,手续十分繁杂。冯小宁做过预算,光这把冲锋枪跟着剧组从北京到内蒙再到黑龙江至少得3万元,他决定自己做。

凭着几十年爱好制作模型的经验,冯小宁买齐了材料,花了100多元。然后熬了一个通宵仅凭着一把钳子“造”出了一把逼真的苏制冲锋枪。

这把自制的冲锋枪只能点射,所以冯小宁在北京还是租了一把能连射的真枪。在3天租期里,他让每一个在剧情中使枪的演员都拍了连射的特写。此后1个多月,剧组带着假枪到大兴安岭拍外景,演员在打枪时只拍一个点射的全景。等到后期制作时,冯小宁把特写和全景剪接在一起,真枪假枪变成了同一把枪,3万元就这样省下来了。

《紫日》开头出现了类似《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大战的宏伟场面:数百辆苏联红军的坦克与垂死挣扎的日本关东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坦克大战。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冯小宁其实只用了8辆坦克,而且清一色是除了能开动别的什么也不行的破坦克。

冯小宁说,如果像好莱坞那样拍,一个1秒种的镜头,可能就能花掉两三部《紫日》的总投资。帮剧组省钱的人是那些不露脸的坦克驾驶员,用任何语言来形容他们的艰苦都不过分。

拍坦克大战是在内蒙古的荒地上,那时气温高达40℃,坦克内温度至少60℃,人站在外边时间一长脚下都会有一滩汗水,进入坦克不晕倒的最长时间纪录是10分钟。8个坦克手全都晕倒过,有2个晕倒过两次。

冯小宁说,如果选择凉爽的草原拍这些镜头,坦克的运输费将高得惊人。为了省钱,只能苦了大家了。

冯小宁和男主角富大龙已是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在《战争子午线》中,那时富大龙还是个孩子。提起富大龙的刻苦精神,冯小宁赞不绝口。

“大龙在现场,只要有空永远在帮剧组工作人员的忙,拍坦克大战的时候挖战壕,我们请来了8个民工,加上我和大龙一共是10个人。天太热,半途跑了5个民工,剩下5个人,挖完战壕,两手都是泡。”

“大龙不是那种只知勤恳的人,他有一个习惯,每天要写一遍小楷,字写得很好。他的床头总有一本《诗经》放着,这样的演员,我觉得出人头地是早晚的事。”

聊完了他的“省钱经”,冯小宁不无感慨地说:“其实哪个导演不想舒舒服服地花钱?可是中国目前的影市这么差,大家只能勒紧裤带。我们现在拚命省钱是希望投资人拍电影投有所报,市场慢慢好起来,有一天我们能花大钱拍大片———我相信,总会有这一天的。”

【光影评价】

影片开头的“大型战争场面”体现出好大喜功的国产片导演与生俱来的“廋驴拉硬屎”精神,拼凑式镜头比比皆是,完全没有场面调度、多机拍摄的空间美感,几乎每个镜头都让人怀疑影片的制作成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但是缺乏美感并不影响反映影片的主题,战争与和平在此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本片是冯小宁“战争与和平”三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延续了冯小宁作品如诗如画、写实亦写意的一贯艺术风格。继《红河谷》的雪域 高原、《黄河绝恋》的黄土黄河之后,再将大兴安岭的美丽展示于银幕。影片对白极少,而是以大量的电影语言和紧凑的情节来扣人心弦,而深刻的人物内心变化则是影片的重点所在。 片中既有壮丽的景色,又有精心雕琢的细节,大气浑然又舒展流畅,影片里中、俄、日三国演员均为年轻的新秀。影片展现了宏大的二战背景,惊心动魄的坦克大战和海空战为国产片中罕见,航空母舰的使用也是国内首次。冯小宁仍然一贯地兼编、导、摄于一身,带领剧组同仁亲自动手制作特技,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独特的特技之路。

本片表现了“战争与和平”三部曲中的一贯主题: 人类各民族之间本来都可以做朋友的,但侵略别人,就会造成人间悲剧。正如影片所述: 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一旦蒙上法西斯的阴影,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只有消灭了法西斯,鲜红的太阳才会重新照耀人间。

【光影感想】

一个中国农民杨玉福(富大龙),一个俄罗斯女军官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一个日本女孩秋叶子(前田知惠),命运因战争编织在一起。他们从最开始的猜忌,曲解,防备,仇恨,到后来的融合,包容,平静,友爱。导演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着战争与人性,思考着战争与和平。普世的情怀和人生的思考,在《紫日》这部战争电影中别有意味的潺潺流淌。

善恶人性 精彩表现

《紫日》是与众不同的,它的主题超越了民族,超越了语言,超越了人们的心灵。它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对人性的深沉反思;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与和平的向往;它唤起了人们对人性中善良与美丽的共鸣。

一个老实传统善良的中国农民,一个风火犀利的俄罗斯女兵,一个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女孩。时代的大背景是,日本侵略中国,残忍的杀害中国的百姓,一个让我们震撼的镜头是杨玉福和他母亲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疯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玉福的母亲那一幕:杨玉福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然后丧失心智如同野兽般疯狂地把杨玉福的母亲刺杀。这个段落导演用近景、特写表现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给予观众的心理和视觉强烈的冲击,使观众不禁感受到战争泯灭人性,给生灵带来巨大灾难。心痛在战争下善良的人遭到泯灭人性的人杀害,让观众产生共鸣之余,反思人性的善恶,唤起人们心中对和平、友爱的向往。

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人们同样遭受着战争的创伤与痛苦。因为战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少年身受肢体和心灵的伤痛,老人、孩子、妇女更是生活在战争的巨大痛苦之中。俄罗斯人在帮助中国人反击日本侵略者,他们离开自己喜爱的故土,离开心爱的人与父母,不知明天生命是否还依旧属于他们,他们也同样饱受着战争的痛苦。至今,战争的创伤依旧在延续,战争的痛苦依旧在持续,甚至今天的世界某些地方依旧不能摆脱战火的伤害。《紫日》就是将三个不同民族的人,背负着不同民族信仰,心中充满着巨大民族仇恨的人,放在了美丽的大兴安岭草原上,通过他们每个人的心灵蜕变,为我们带来思考人性善恶,反思战争的启示。如同警钟提醒着人们都能放下心中的怨恨,都能手牵手和平友好的欣赏人生的美丽风景。

超越一切 共享和平

三人刚开始遇到一起时,其中一个日本女孩与俄罗斯的男兵同归于尽了。这是导演在影片结构上运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突出后面三人互相救助,之间的情感超越了民族。强有力的证明了,和平友爱超越民族的主题,鼓励着人们对和平友爱的追求。三人一开始有一段,日本女孩掉落在沼泽里,挣扎时枪口对着中国男人,中国男人犹豫了,该不该救她,那中间隔着的是母亲的鲜血,隔着的是国恨家愁,他还是救了,无论怎样也不管她是谁,那毕竟是一条人命,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她死,那样等于杀害一个人。

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他们的心灵都受到着巨大的伤害,但是却因为想要活着走出去,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到了后来,这种的互助,变成了良心,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出于爱,这种爱超越了语言,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当日本女孩被日本人杀死,杨玉福和娜佳的眼泪是愤怒,是从心里流出的最深的伤痛,经过了无数的磨难,都活下来了,但是还是没有逃出战争的伤害。世界需要爱,需要和平,在世界人民饱受战争伤害的今天,同样,友谊与爱才是超越民族,给人心灵慰藉的美丽音乐,如同影片中八音盒幽幽的流淌出音乐,诉说着一段最艰苦的岁月,也让天上的人安息了,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人们内心情感幻化的真爱,是和平的美妙音符。

影片中有一段是三人共同克服草原火灾的吞噬,草原火灾就像战火一般无情的吞噬着生灵万物,三人在草原火灾生存下来,无疑在告诉人们,各民族,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抵御灾害,抵御战争,共同追求和平。这样,人们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世界与生活。

战火无情 和平美好

影片在探讨人情和和平的主题时,有多处穿插着对于战争的思考。

影片开始的镜头,是被日军关押的中国人的脚部特写,他们带着脚镣,拖着沉重的步伐,赤裸裸的脚上挂满累累伤痕,哐啷哐啷的脚镣声音,有力地表现出日军对中国百姓身体的巨大伤害和折磨。随后,中国百姓被带到刑场执行枪决的全景镜头,接着是连续急促的枪声,画面中的中国人应声倒地,那无辜的孩子、身怀六甲的妇人、壮年的男子,瞬间逝去了,那珍贵无比的生命。正是这样的开篇,连续的镜头配上震撼人心的音响,表现出了敌军轻视他人的生命和对人巨大的摧残,令人心痛,又发人深省。影片快要结尾处日本人同样伤害着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生命不重视,对和平的践踏,对生命的漠视。

但是影片的主要三个人物却从一开始的民族仇恨心理到互相扶持的情感,共同支持、帮助对抗灾害和心灵的创伤,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热爱。

导演将主题思考融入影片的剧作结构,通过蒙太奇的对比,强而有力的表达了战火的无情,批判了对战争伤害生命的行为和对生命的漠视。让人对人生进行思考,思考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追求。

太多的桥段让人震撼,太多的心灵之旅让人感动。影片通过三个来自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人的生死经历,用唯美的画面和镜头语言运用,将人性向往真善美,将人们对于和平的热爱之情娓娓道来。影片所表达的情感超越了民族的隔阂,超越了国家的界限,鼓舞着人们追求和平。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当今世界上任有些地区和人们在遭受战火的侵害的今天,影片对于人情的思考深深的引起观众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