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光影荐片】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春夏秋冬又一春》

发布时间:2011-06-15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光影解惑

导演: 金基德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 德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03-09-19

片长: 103 分钟

又名: 春去春又来 / 春夏秋冬 / 僧家入定 /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演员:金基德 Ki-duk Kim ....Adult Monk

金英民 Young-min Kim ....Young Adult Monk

吴英秀 Yeong-su Oh ....Old Monk (as Young-soo Oh)

徐在京 Jae-kyeong Seo ....Boy Monk

池大韩 Dae-han Ji ....Detective Ji

朴智娥 Ji-a Park ....The Baby's Mother

夏汝真 Yeo-jin Ha ....The Girl

金宗浩 Jong-ho Kim ....Child Monk

Jung-young Kim ....The Girl's Mother

Min Choi ....Detective Choi

光影大爆料

剧情简介:

春天,贪玩的童僧拿着石头,绑在鱼、青蛙和蛇身上,捉弄着小生灵们。老僧(吴永洙饰)发现后,用同样的手法惩罚他,告诫他不可胡来。

夏天,十七岁的少僧(金永敏饰)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闷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丽珍饰)在母亲陪同下,来到寺庙拜佛求平安,并留下疗养。少年开始忍受不住异性相吸所带来的诱惑……

秋天,青年在外面杀人后重返寺庙,请求谅解。老僧命其刻写心经,去掉罪孽,同时,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赶到寺庙……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饰)回到山中寺庙,重新开始修行苦练。一名妇女突然探访寺庙,并留下了一个男婴,希望能被收留。

之后,又一个春天到来。

幕后花絮: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大师金基德的又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庙为背景,将人生中应该经历的痛苦、烦恼、解脱、爱与恨等都融入其中,是一部深刻复杂的影片。 影片名为《春夏秋冬又一春》,将故事的情节也定格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在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生生不息。在这部表现人生思考与意义的影片里,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导演将人生凝结为宇宙的四季,生生不息,循环不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

光影评价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背景是一格封闭的空间,可以看作是一格有所局限的世界或精神世界的隐喻。结尾金基德饰演的角色,腰间拴了一块石头,爬到山顶,将菩萨放在上面,既是为曾经心里的那块石头赎罪,也是对人生执著的比喻。镜头从菩萨像的角度拍下去,贯穿全片的水中寺院终于成为小小一隅,比喻经过苦难和真诚的人生,终于超越极限,达到佛的,超然的视角。春夏秋冬,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心路,童年时的不经事,青年时受诱惑,中年时彻悟,冬并不时结束,不是悲剧,而是奋发,振作,从头来过。影片本来是描绘的以各幻灭的世界,最后张扬的却是入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影片不仅只为宣扬某种哲理或禅意的作品的原因。

光影感想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讲述的便是这心动与不动之间的抉择,灵与魂之间的感应,世与情之间的循环。

影片开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池湖水,以及水中的一座孤庙,画面在色彩的处理上偏向于灰白,使观影人能较快进入影片所烘托出的寂静、与世无争的场景中。正如19世纪的美国作家梭罗把瓦尔登湖比作神的一滴一样,本片导演金基德也对这群山环抱中的湖情有独钟。纵观全片,观影人的视角很少被拉出湖面以外,全片的主要情节也都发生在此湖之上。当我们通过僧人的眼睛俯视远眺那一池湖水时,导演的用意也便了然了。在金基德眼中这湖不光是整个故事的承载体,更像是佛流在世间的一滴泪,饱含了众生观佛的慈悲、无欲、释然与普渡以及佛看众生的凶残、贪婪、嗔怒与悔过。借以近似圆形的湖面为既设地点,影片通过圆圈式的叙述方式展开了圆圈般循环的人生四季。

春之信使——狗

影片的场景切换到春之伊始,一老一少两僧在“水中庙宇”上捣药,身边刚被带回的小狗欢快地跑跑跳跳,摇头摆尾,一如少年僧人的心智充满了好奇。然而这份好奇所带来的却是少年僧人与生俱来的杀戮之欲。他在对岸的山间溪塘发现了鱼、青蛙和蛇,出于好奇,他一一束之以石头,看它们痛苦挣扎后竟暴发出一个孩童最为纯真的爽笑。影片不无讽刺地阐明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由此铺陈了小僧人的人生轨迹必将是恶始恶终。老僧看到了少年僧人的所作所为在深夜趁少僧熟睡之际将一大块石头缚在他身上,次日小僧醒来被要求释放那三只动物。若动物死了,他将背负一生的罪恶。事实证明,佛祖并未眷顾他,当他看到鱼和蛇都已死去,他第一次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当然也如老僧所言,他这一生,心上都会压着块坚石。

夏之信使——鸡

在春中少年僧人剥夺了鱼和蛇的生命之后,老僧又从对岸带回了鸡。众所周知,公鸡报晓,那么放在影片中看,公鸡是不是世间之钟报生命之晓呢?是不是它又被当作了警醒之物来告诫禁止一切世俗欲望的滋生呢?

人生之夏,少年僧人长成了青年,正是情欲萌动之际。他再次划船来到了对岸,途遇两蛇交媾心底的邪念蠢蠢欲动。恰逢此时一对母女上访求医并留女在寺庙中静养,青年僧人与少女朝夕相处,在欲望的驱使下犯了色戒。老僧发现此事后,让女施主离去,以此来阻止青年僧人心中淫欲的滋生,然而青年僧人终究贪婪,终究抵不住世俗的诱惑背上佛像带上鸡乘船离去。而老僧望着徒弟离去的背影低叹一声:“淫欲唤醒了占有的欲望”也便作罢。虽然青年僧人选择了世俗,但随他而去的佛像也证明了他内心取舍之间的矛盾。在人生的盛夏光年,挥之不去的贪婪占有之欲将再次以恶为始,以恶为终。

秋之信使——猫

生命入秋,画面随之由盛夏的浓绿转为肃秋的颓黄。镜头仍然停住在湖水上,湖面上的一叶木舟载着老僧而来,止于水中寺庙。老僧肩上的猫是他带入秋天的新一生命,一如猫藏匿的秉性,我们的主角——步入成年的僧人,也注定了要过如猫一般隐匿逃亡的生活。

老僧从一张报纸中获知徒弟杀妻逃亡的消息。不出所料地,成年僧人在被世俗所遗弃之时又重归寺庙。在十几年的世俗生活中,成年僧人经历了妻子的背叛,杀妻的痛苦以及逃亡的无助与艰辛,并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世俗之人。再归佛理,他的暴戾之气并不见减少,他拿着杀妻之刀狠狠地凿木,眼神中浸透的是愤怒,是无助,也有惊恐。两名警察随之而来,当他们拿枪指着成年僧人,竟似是世俗的唾弃与圈禁。同样地,老僧以佛祖般的胸怀宽恕了徒弟,在他用杀妻之刀刻完整篇般若波罗蜜心经时,他的心也最终归于平静。

在秋末,成年僧人入狱离开,如夏季一般,也带走了猫。而老僧也选择了另一条路来结束与开始,他的肉体圆寂在湖心的孤舟上,而他的灵与魂或是化作了水蛇宿在禅衣里,或是跟随成年僧人去经历又一段人生。

冬之信使——蛇

生命的最终章,湖面已冻结成冰,像是映正了生命的基调——苍茫一片。已步入暮年的僧人再回寺庙,此时的他眼眸是透彻的。当见到湖中央木舟的残骸,僧人明白,终其一生到最后他仍旧束缚在少年时的那块大石上,不偏不倚,局限了他整个人生轨迹。他拼命修习师傅留下的武功典籍,在冰柱上凿佛像,最后徒步将佛像送至山顶。这个看似结束的人生之冬也在此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他心上捆绑着的大石,真的落下了吗?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老年的僧人用半生来勘破且放下。然而真正自在的仅有老僧,他幻化作水蛇,无手无足,于是便也无拘无束,真正做得自在,真正参悟了佛道。

人生如四季,四季如人生。影片超强的时空距离感增加了情节的跳跃性。漫长的人生在影片中被巧妙合理地压缩为四季场景,世俗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通过四幕展示也得以完全体现。整部作品一直不曾有意框定感情基调,在少年僧人杀害动物,青年僧人触犯色戒,甚至在成年僧人杀妻逃亡之时,导演都有意放弃了渲染愤怒、悲伤的气氛的机会,而是通过老僧处变不惊看世事的眼神给了观影人足够的自省空间。诚如是,一千人看这部影片便会产生一千种各不相同的人生参悟。在我看来,生命是一场不可招回的循环,它可以是形式上的亦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老僧的离去会是暮年僧人的最终路,而暮年僧人的四季人生亦会是那个襁褓中弃婴的人生轨迹。又或者,我们再把眼界拓宽些,那是否意味着三代人之间的生命轮回?是否意味着人类在一代代不停重复过去的错误?

佛曰:回头是岸。那湖的两岸,一岸是佛法,是解脱;一岸是世俗,是欲望贪婪。我们每个人终尽一生驱船两岸之间,是矛盾,是取舍,是善恶有分,也是殊途同归。

“呵呵……”一串银铃般孩童的笑声再次灌入耳中,抬头看见同僧人幼年时一样的脸在做着他属于童年的游戏:把石头塞进鱼的嘴里;把石头塞进青蛙的嘴里;把石头塞进蛇的嘴里……

第二年春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