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冷”和“暖”——《乡土中国》书评

发布时间:2017-03-06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在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社会,就是温暖的手心。这是一个攀关系、讲交情的社会,而西洋的社会,就像我们的手背温度,这种文化下的关系界限分明,公私对立。

西洋社会关系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每一根柴在整体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这俨然是这本书最具有画面感地概括西方文化的一句话。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的清楚。

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那么很明确是哪几个人。因为家庭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即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就很模糊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切的人。我们经常说,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干嘛那么客气。这两个人可能没有多大的血缘关系,只是在某件涉及彼此利益的事情上面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扯。但是这就是中方的文化所体现的内涵,客套话,真性情。

孔子说“推己及人”,中国社会关系是一个人一个人推出去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将我们这个团体联合在一起。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然后在自己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如果某户人家办喜事了,那么就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老酒等等;有丧事就帮忙打打下厨,抬棺材。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互相帮助,我们也在这样的互助模式中沟通、联系着人情,巩固着人情的纽带。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最经典的就是树倒猢狲散。像《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一人得势,整个家族都是呼风唤雨。

而西方文化,追求的更多的是“独立”。从以前的革命,到国会的成立,宪法的制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体现出来的自然带着“独立”的符号。在西方,孩子成年后住在家里得给父母膳宿费。可能放到我国的背景下会说,怎么那么“不近人情”。孩子不管长多大,在父母的眼里终归是孩子。不管是成家也好,立业也罢,都可以投向父母的怀抱。遇到什么难以处理的问题,特别是经济上的,自己的小家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向父母求助。以前还有兄弟姐妹,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就更加不用说了。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还讲“养儿防老”,当然这种思想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的文化,呼唤着道德情感的回归。“空巢老人”的现象,从乡土中国来说,摆在台面上宣传开了讲,其实是丢面子的。所以,我们采取的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处理问题。但是从西方文化视角看来,赡养父母是自己的义务。父母有这个权利去起诉子女的赡养问题。从思想观念上,是出于对自我权利的维护。

中西方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结果,体现不同的社会温度。分明的直线条架构,就像钢筋水泥,是冰冷的;而交错圆弧看起来更为温暖。

文章作者:章佳敏 编辑者: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