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柴静《看见》读后感
柴静是一个厉害的人。我看穹顶之下的时候,看见她坚毅的眼睛我就知道,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本书写了十年的柴静。我看到一个有点桀骜的女生,失败,彷徨,蜕变,最后成长成一个沉稳的女人。
柴静是一个记者。她记录了生活,真实而残忍的生活。
柴静是一个作者。她书写了生活,平实而禅意的生活。
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真正的她,看到了真正的社会,看到了真正的生活与生命。
“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吗?”年轻幼稚的柴静带着幼稚的心高气傲说:“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然后在央视,溃败紧跟着溃败,她开始蜕变,开始学会适应学会抓住机会。白岩松的那句“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觉得幸福。”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非典时,大概难以想象柴静和她的团队奋战在阻击非典的第一线。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转折,一个温暖窄小的女生,因为一场像生化危机那样的恐慌而改变。
医生决定了病人的未来,记者决定了社会的舆论,在导向着社会的未来。药家鑫的事件发生时,我也不过是一个不大的小孩,只是常听长辈说可惜了,可怜了,也不太知道是伤害者可怜还是受害者可怜。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却觉得,确实可惜了。家庭的悲剧实在是太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了。这对谁而言,都是一场悲剧。
然而,“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看见、面对那苦难与原罪的种子,甚至是恶开出的花。这些,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些“善良”人的心里。
我经常觉得,现在的社会里的人,太过浮躁,没有包容,常有争执。这之后才发现社会的舆论与导向实在是重要。而记者,常常是扮演着那个角色。我也想想柴静说的那样,让日子平淡而近自然的过着。
人生路漫漫,我们大家都像是十年前的柴静带点傲气,愿十年后的你我他,也能像她那样成长,能够担当得起一份责任。
文章作者:14信管2班 林丹莹 编辑者:黄田心 王楠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