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

发布时间:2016-03-09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流光容易把人抛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我至今仍然难以忘记那个失去生命的夏日,平淡无奇,却又近乎荒诞。

“现在眼前经常会出现模糊的幻觉,我似乎能够看到时间的流动。时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这隐藏的灰暗之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像作者余华所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之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从表面上看,这部小说承载着一个孩子眼中畸形的爱和罪恶的命运,是一部有关“伤害”、“受难”、“弃绝”的小说,极力地为我们勾画上这个苍凉可悲的世态,孤独、衰老、死亡、性、贫穷、乱伦、疾病、不孝、歧视、不公、饥饿……是主人公孙光林的成长境域。余华从主人公老家南门生活的记忆写起,我们看到孙光林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无助地战栗,抑或不堪地逃离,如若一棵无根的浮萍,流浪在南门和孙荡之间;又如同一个孤独的幽灵,穿梭于白天与暗夜之中,生于没有温情的“长凳之交”,在遥远的中学时代记忆中,他的生理启蒙和道德教育却出现了断痕,亲情、友情、疼爱、庇护……所有这些赖以维持童年成长的必要条件,对孙光林而言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之下,他那记忆的深处充斥着辱骂、暴打和遗弃,死亡、恐惧和绝望频频登场。弟弟孙光明的死、祖父孙有元与父亲孙广才的“争斗”、父母双亲的离世、养父王立强的死、养母李秀英身体扛下的病痛、好朋友的反目与意外死亡,仿佛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这个可怜的孙光林身上,紧紧地包围在他的成长岁月里,叫人难以呼吸。我跟随主人公的脚步走进这个弃绝、黑暗的苦难世界中,一边感受到孙光林生活里的绝望和阴沉,以种种猝不及防的方式敲碎了他对温暖的幻想,掏空了他对生命保留的一丝希望;一边思索着这种“黑色幽默”的背后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声音?究竟什么是“细雨”?什么又是“呼喊”?这个始于恐惧,终于绝望的故事只是想以一种难以言说的焦灼困境来揭示苦难的本真与人心的冰冷吗?

当然不是。“流光容易把人抛”是一种对回忆不待人、岁月易逝的惋惜,是一种无力把握时间与记忆的疼痛,却也透露出对绝望与不堪的超然。余华笔下的孙光林及其他人物,有着自身的个性风貌和命运轨道,并由此使叙述不断地呈现喜剧化的审美特质。记忆中的痛苦或欢乐是无法被选择的,但是当我们拿过去与那不可预知的未来相比较时,我们会感到一丝绝望之外的美好。我们居然还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全书四章充满了对存在的思考,对时间错叠式的安排,让我在这部充满荒诞意味的小说——家庭伦理、人道启蒙、基础教育的缺席之间找到一种对生命无常的顽强对视和对记忆的珍视与友好。尽管被弃绝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情感变化深深地震撼住读者的心灵,但书本之外,我仍然感谢余华带给我的一种全新的生存姿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在绝外深处微笑,在细雨深处拥有足够的豁达和睿和。悲剧的最后,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时间裹挟着一切向前流去,一切都在变化,时光常常轻易地把人抛在后面,让人们留在那堆记忆里回想老去的岁月,而这其中不变的是回忆啊!《在细雨中呼喊》正式一种温柔的召唤,所有过去的事,都会成为美好亲切的怀念。

先锋通讯社桐乡文/李佳星

文章作者:李佳星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