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百年孤独里,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

发布时间:2015-10-29

来源单位:媒体工程学院

第一次接触“百年孤独”这个词是在郭敬明处女诗《孤独》中,诗中写道“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当时读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理解诗中实际的含义,而是很表面的去想象诗中的场景,去感受。当时只是觉得“百年孤独”这个词很沉重又觉得很酷炫,便默默地记下了这个词。

真正认识了解这个词是在二零一四年,逛书店的时候发现了名为百年孤独一本书,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百年孤独》是一本书,而不单只是个沉重酷炫的词这么狭隘。与这个“百年孤独”也算是多年的朋友了,便把它从书店里带走,成为我书库里为数不多的收藏品之一,当然也要好好的拜读这位缘分已久的朋友。

读这本书,花了我好久个月的时间,里面的名字重重复复,姓氏如此之繁杂,看得我头晕眼乱,而我又是个看书从来不做笔记的人,一是不想破坏书籍原有的模样,二是没有这个良好的习惯,尽管我知道这个习惯可以终生受益,却也一直没改。不过还好我们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百度百科是个很好的资料库,成千上万的人收集资料、提供资料、整理资料、归纳资料,正因为有这些巨人在,所以我们看书或者查询资料就轻松多了,不然万事都每个人都重来一遍,虽是自身获得的经验更多,却也不会出现飞机大炮了。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我先去把《百年孤独》的介绍以及历史背景了解一遍,虽然有点像是提前知道了剧透,但事实上这是非常有用的,至少对这种文学巨著来说。人物的归纳与介绍帮助你理解《百年孤独》复杂的人物关系,了解写作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的经历会让你更加地融入作者描绘的世界里,如果没去了解《百年孤独》的历史背景,那么它对你来说,也许只是一本比较奇幻又复杂的小说罢了,但是你了解过它的历史背景,你才会发觉小说里的记事历史与作者的所在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小说里出现的“吉普赛人”“炼金术”“科技”“预言”等都是作者那个时代象征性的事物,那个时代的沉重印入了作者的眼里、心里,最后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把它记录了《百年孤独》这本沉重而又魔幻的历史。

迫于时代的局限性,死去正直的史官很多,加西亚·马尔克斯很聪明,它给历史加了密,让那个时代的智者去解读,让后代纵观历史,从时间的轨迹上看,这段曾经被压迫与疯狂的历史,无论怎样那个时代人都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了。

小说中主要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眼中来看这个世界的模样,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故事中的战争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在革命与无休止的战争中,上校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滞和反动,这和拉美洲的革命历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这同样也是美洲轰轰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后,那些昔日的英雄无奈选择。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

布恩迪亚家族只是这个世界一个缩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活了一百多年,他见证以及感受了这个世界的孤独,他无法摆脱,他的后代也无法摆脱,百年孤独,是布恩迪亚的,但孤独却是潘多拉魔盒里的厄运,埋在了每个人心里。

我又想起了百年孤独里,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现在也还沥沥淅淅。

文章作者:14数技2班 周云倩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