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历史应该这样拍——电影《大明劫》有感

发布时间:2013-11-05

来源单位:

《大明劫》是一部中低成本的古装历史片,它上映得很低调,没有当红明星,没有商业包装,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可以想见,它的票房比起那些大制作商业大片,是不甚可观的。但无论从内容、主题、深度上来说,《大明劫》都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

影片讲述的是明末,面对势如破竹的闯军,名将孙传庭(戴立忍 饰)临危受命,出阵抗敌,并结识游医吴又可(冯远征 饰),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孙传庭和吴又可,一个兵家,一个医者,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殊途同归。影片通过这二人遭遇的一系列劫难,通过兵家与医者的相对又相通,以小见大体现出整个大明朝的劫难。

影片将孙传庭塑造为一个十分英武、果决、自信的形象,他来到潼关,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军政诟病——缺粮缺兵,军屯被占,军政腐败,官绅勾结。适时,军中还爆发了十几年一遇的瘟疫,士兵大量死亡,军心涣散。但尽管境遇糟糕得叫人绝望,孙传庭却始终没有露出退色。面对军政积弊,贪官污吏,孙传庭的手段向来很强硬。军阀拥兵自重?杀!粮官保管不力?杀!官绅勾结敛财?杀!孙传庭有理想、有抱负,却也很现实,他深知在乱世,只有以暴制暴。

而影片的另一主角吴又可,则相比孙传庭要仁爱很多。吴又可曾为宫中御医,却因看不惯宫中勾心斗角而辞官,成了名游医。吴又可心怀天下,有济世救人之心,却因用药有悖常理,常常遭人质疑,甚至被赶出家乡,不得已来到潼关拜访师傅——药局提领赵川。而此时正是孙传庭军中瘟疫爆发之时。赵川为治瘟疫殉职,孙传庭知道吴又可有治瘟疫的能力,便找到了他,命他治疗瘟疫。

吴又可和孙传庭有相似之处,二人皆有理想、有抱负,有胆有识,却同样不被信任,遭遇困境,故而惺惺相惜。但二人又有截然不同之处,孙传庭是兵家,吴又可是医者,兵家杀人,医者救人。孙传庭和吴又可有亮点无法调和的矛盾。其一,立场不同。孙传庭身为明将,事事皆以大明朝为先,而在吴又可眼中却没有官兵和闯军的分别,只有患者。其二,舍与不舍。欲成大事,必有可舍,孙传庭深谙此道,而吴又可医者佛心,只要是人命,他都无法舍弃。这两点矛盾注定了他们的分道扬镳——崇祯帝一再催兵,大军出征在即,军营中却仍有百十号重症患者尚未痊愈,大军不能带他们走,留下却又无人照看,万一疫病扩散,到时后方着火,影响战局。如何解决呢?只有杀。孙传庭说,要分轻重。可在吴又可看来,人命焉有轻重之分?

吴又可最终拒绝随军出征,留书离去,孙传庭也没有再追,只道:“他有他的路要走。”或许这是知己对知己最后的理解与宽容。影片在这一幕的处理颇有些意思:孙传庭坐在吴又可家中读他留给自己的书信,忽然阳光射入,镜头拉远,场面已经转换到营地,士兵在整理营帐,要拔营启程了……

影片的结尾,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只是镜头平淡地扫过一片狼藉的战场,扫过战死沙场的孙传庭。然后画面切换到一个湖畔雅居,吴又可立在书桌前,桌上是一本《瘟疫论》。这两个曾经惺惺相惜,共同为救大明朝出力的人,最终获得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一个英勇就义,流芳百世;一个隐世安居,清静平和。孰好孰坏,全看个人了。

关于孙传庭与吴又可的惺惺相惜又互相矛盾的叙述,使得这部严肃题材的历史古装片富有情感而具有相当叙事性。体现出一种类型叙事和文艺诉求混搭的风格,这似乎是谢晓东一贯的风格。我感觉这种风格很有些意思,可以减少严肃题材的历史片的沉重感,增强可观性,又不至降低片子的深度。

大明溃不在外,而在内;劫不在外力,而在人心。孙传庭在片中曾问吴又可大明朝是否气数已尽,吴又可答:“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剂猛药可以治愈。”这一句看似委婉,实则一针见血——闯军来势汹汹,大明朝久病难医,气数已尽。用兵和用药,治国和治人,其实是一个道理。

影片的主题很明确,讲述的是明末的劫难,但影片所传达出来的却绝不仅此。你不仅仅看到了一个朝代末期,内忧外患的萧条和绝望,你亦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人生观对于个人的影响,还可以看到“高山流水遇知音”,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甚至更深的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孙传庭的“入世报国”与吴又可的“出世隐居”亦是传统“儒”文化与“道”文化的体现)。近年,贪污腐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我不知道《大明劫》是否有意借古讽今,但其实也并不重要。历史其实从没有变过,都是在不断循环的,人心不会变,人世也不会变。就算借鉴了,依然还会再犯。就如吴又可所说:“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世道更替,医道长存。”

另外,影片的服装以及场景设置也值得一提,非常真实地还原了明末的风貌。

明末由于内忧外患,整个社会风貌区域黑暗和压抑,加之儒道思想对女子的束缚,“裹足”盛行,女子的服饰都趋于素雅和拘束,流行削肩、孱弱之美。影片很细致地抓住了这些特点,包括发型、头饰,都非常贴切。譬如守丧的赵云舒,她初出场时仍在孝期,穿着丧衣,也没有扎发髻,有些道士的样子,这是严格遵循了传统的守孝文化。从服装和场景的设置上足可见,王竞导演对拍摄态度之严谨。而这部片子的确可以用历史纪录片的眼光来看。

然而缺陷还是有的,纵观影片,依然缺少了些历史厚重感,有些过多强化个人塑造,削弱了对整个大明朝的呈现。从片名“大明劫”三字来讲,影片应该有一个更广的角度和更深的沧桑感和无奈感。

近年来,古装片算得大热,但大多娱乐性质太强,历史深度不够,大明星倒是扎堆,阵容一个比一个强,电影仿佛成了比拼明星票房号召力的竞技场。而像《大明劫》这样真正应该为大众所重视的严肃题材的古装片却在犄角旮旯里遭遇冷待,鲜有人注意。大众愿意砸大把的钱去追《小时代》这样的片子,却不愿意去看一看真正有深度和内涵的影片,整个社会都在向娱乐化、商业化发展,这不禁让人担忧,像《大明劫》这类真正的历史片终有一天会销声匿迹。

中国上下午年年,浩瀚历史,有很多值得被搬上荧幕的历史故事,望更多人关注真正的历史,而非那些杜撰的低俗爱情。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周浅 编辑者:唐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