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光影专题之梦】《时时刻刻》:相互映照的镜子

发布时间:2013-06-06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维吉妮娅 伍尔芙

【不一样的时空,相同的内容】

这部电影里有三个女人。

第一个女人叫伍尔芙,住在1923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

第二个女人叫劳拉,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伍尔芙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第三个女人叫丽萨,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一个女同性恋者.居住在2001年的纽约市,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丽萨。

她们存在于不同的时空维度里,有着属于自己不同的焦虑,但是她们内心似乎有一种相同的强烈的愿望——不被现实的庸俗捆绑,真正寻找解放和自由。

【三个人挣脱束缚的方法】

伍尔芙:她的反抗最为直白,也最为强烈。她是一位偏执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位天才女作家。她讨厌里齐蒙德的平和安祥的生活,她渴望回到伦敦,过自己原本憧憬的潇洒快活的日子。在告别的时候她狠狠的亲吻着姐姐问“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这逃脱,也许指的是疯癫,也许指得是她的命运。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或者说当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她终于做出了选择。

雷纳德对伍尔芙说,我们有义务去吃 做的饭,你有义务保持清醒。而伍尔芙则说“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

劳拉:不同于伍尔芙,她没有大声向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是自己悄悄的盘算一切。她的丈夫是一个好人。她的儿子也非常可爱,家境殷实,生活不错。但这对于她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在读这本书之前,她可能从来是逃避这样的问题。用世俗生活的琐碎来麻痹自己敏感的灵魂。然而在这一天理,她终于明白,她对他们的爱不能够让她留下来,她不属于这样的生活。虽然她一直是努力的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那不是她天性里的东西。她因此而感到痛苦万分,甚至希望以死亡来解脱。

丽萨:如果说前两个人是被“生活庸俗”的牢笼罩住,那么丽萨不仅仅是别人的牢笼,也是自己的牢笼。她照顾她的前任男友理查与其说是因为爱,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平庸的寄生虫。而她寄生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自己的梦想。因为理查是一个具有天分的人。所以她对她的女儿说,只有和里查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的。因此她也为理查看她的目光感到愤怒。因为他的目光让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确是一个平庸的人,过着平庸的生活。这甚至让她在理查的前男友到来的时候歇斯底里的哭了起来。然而理查明白一切,他活着就是为了报答她的。于是他问她的“达洛威夫人”,“如果我死了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愤怒。”她当然是感到愤怒的。她觉得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虽然她为自己的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愤怒,然而她却表现得相当的顺从。

然而理查却说“达洛威夫人。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最后他在她面前从窗口一跃而下,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也许这个世界早就让他活得十分得不耐烦。然而有时候哪怕是选择死亡也会那么的不自由。他为她活了十年。

【追求本质】

伍尔芙是先驱女性主义解放作家,她接受不了自己所存在的环境,她不能包容生活的平淡和一成不变的庸俗,她用自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选择死亡,即便是放弃是生命也要维护内心的真谛。

劳拉不想一辈子做安逸的家庭主妇,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离开了自己的家。

丽萨凭借理查的才华完成自己写书,出书,显现自己价值的梦想,但是这并不是理查的想法,最终理查绝对追随自我。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无奈。有时候,我们把它叫做责任,必须承担,没有理由。作为贤惠的妻子,你的责任就是要好好照顾你的家庭。而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自我,远飞他乡,放下丈夫和孩子,只为完成梦想。作为孝子,你的责任就是不让父母为你担心,为你操劳。尽量的听从他们的建议,不能因为自己的梦想丢下病重的他们放心让他人照看。不能因为自己想当歌手和他们争个鱼死网破。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但是我们会被很多现实枷锁禁锢,无法撑开翅膀。慢慢地,开始适应这种与原本所憧憬的完全不同的平凡生活。没办法评判疯狂的追求自我对与不对,也没有尺子去衡量放弃梦想完成义务值不值得,人生就是充满着太多的无奈和矛盾。只不过伍尔芙勇敢的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文/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 何双欣 责编/袁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