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书评·月亮和六便士】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15-05-19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前段时间在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很小的时候我就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当时还是青少版,可是不明白月亮和六便士会靠什么理由出现在一起,因而觉得无趣。上大学之后时常会在一些网站上看到一些品评毛姆作品的文章,便觉得好奇,心有不甘。于是在图书馆搜寻一番,找到了那本《月亮与六便士》如今阅读完全书,找到了差一点就错过的东西,甚觉幸运。

我们口中的“梦想”一词本来应该是超脱的,是理想的,但是在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眼中这仍然是世俗的,梦想就应该是倾其所有,是求之不得,是追逐而不是拥有,是痛苦是折磨,是死亡一样的盛宴。

忽然想到民谣《揪心的玩笑和漫长的白日梦》里的一句话:“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本来是多么自由的人啊,却被世俗所牵绊,做着琐碎而无趣的事情。那些心底的念想,被折叠整齐,蒙上了灰尘。

我习惯于随着自己的性子阅读,觉得有趣就多看几遍,无趣就把书放下。书的开头是一些平铺直叙,好像到了结尾也仍然是平铺直叙,偶尔有几句作者的观点犀利地穿插其中,像一根刺,让你清醒,让你时刻警惕危机。在全书我还看到的是一些较量。相互依附和冲撞,共生却矛盾。被附加在书中人物上,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是场无声的战争,在毛姆的笔下鲜活而脆弱。

尊严和爱情的较量

“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施特洛夫的这样人,在她的妻子面前是卑微的:意外得到了一个温顺尤物,却自视卑微而无力驯服。他是个热心肠的大好人,是人人都期待拥有的好朋友,但是他又像个小丑一样,担任所有的懦弱角色。他是卑微却不自知的,尊严这件事对他来说好像是多余的。他的那种讨好是不让人舒服的,不是每个人的虚荣心都乐意接受,因为过量的讨好给人更多的是低贱气质而不是优越感。

他的妻子最终是离开他了,我想并不是她有多爱斯特里克兰德,而是在丈夫的懦弱下,那种霸道和以一种原始的雄性气质呈现,征服了这个文明外表,原始内心的女人。

施特洛夫无疑是善良的,但善良并不意味着聪明,他认为只要一味的跟从和宽容就是爱了,女人不就是喜欢这种权利和地位的虚假繁荣?可女人终究渴望被征服,并不是指禁锢,归根结底是一种依靠和栖息。没有哪个有趣的女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被一劳永逸,失去自我的美梦爱情也不会甜的。

尊严在这里,并不能和爱情成反比,并不是低到尘埃里爱情就能开出花来。有的时候,我们要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再去要求我们的爱情。

爱情和理想的较量

“如果他为了另外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他的,如果他是为了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对不对?因为你认为前者是对手,可是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力了。”这是书中的“我”向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解释其丈夫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毛姆说话太一针见血了,丝毫不给对方留情面,这是一种对爱情赤裸裸的羞辱——没有办法,我爱你,但我更加爱我自己。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无疑是比羞辱吵闹更加难堪的自讨没趣。

我们一直讨论爱情和面包,一面是心灵所栖,一面是生存补给。可是有没有想到比两者更加抽象却更加有吸引力的东西。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激发了每个人心中潜藏的好奇心,激发了征服的欲望,钱可以赚,人可以吸引或追求,但是梦想遥不可及,是单方面的靠近,就像山不过来,你只能过去,虽然看见了,是否是海市蜃楼还待进一步探究。

我一直认为爱情是奢侈的以至于不必需,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更像是调味料和保鲜剂。因为这始终是一种衍生品和上层建筑,在参天的壮丽中同时有着摇摇欲坠的风险。

理想和现实的较量

全书看下来,毛姆的确还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并没有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康庄大道或者描绘美好的未来,他微笑着,以现实的名义给了斯特里克兰德先生一个响亮的巴掌,一次窘迫而平庸的死亡。我想毛姆心里也是佩服他笔下这个人物的,因为很多只能藏在心底的情感被放大然后赋予在主人公身上,通过他的言语来说自己的内心。毛姆不是书中的“我”而是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只不过他更愿意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自己的心里状态。大概是太没有底气了吧以至于都不敢公开表达自己内在的小小幻想。

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勇于反抗现实,却败在了现实。我们一直认为文学作品会承载着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向往之情,带着一些意淫的成分 ——既然现实那么冰冷,那就让故事温暖一点吧,给人一些鼓励也是好的。可是不是每个起义者都会胜利,不论陈胜吴广还是刘邦项羽,作为带有传奇色彩的特例,只是没有遇见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权,不然美名其曰的起义是另一个仰视角度的造反。但是从某种某种意义上来说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成功的。毛姆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很好的批评家,也是很好的社会观察家,但是却是个懦弱的行动者,胆小的开拓者,于是他在摸到现实这一块巨大岩壁后,转身拍拍身上的土,放下武器拿起笔成了作家。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法国作家高更,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的确发现了他和书中主人公的相似之处: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杜撰的分量的确不少,但是毛姆的确通过高更的故事完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故事。

“如果我置身于一个荒岛上,确切地知道除了我自己的眼睛以外再没有别人能看到我写出来的东西,我很怀疑我还能不能写作下去。”这是书中很触动人的一句话——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讨好看客,还是取悦了自己?如今大家都喜欢刷朋友圈刷空间刷微博。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记录还是一种公众化的展现,如果没有人在你的动态下点赞评论你还会如此乐此不彼吗?

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理想?我们所说的理想超脱了当下的现实,但始终无法超脱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现实。“拥有美满家庭。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理想了吗?我并不否认其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摆脱眼前的困惑,却始终挣脱不了观念的牢笼。问问你的内心,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真的是平淡舒适的生活,这本身并不值得羞愧,因为可耻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你做了违背自己的选择还心虚地为自己辩护。

看完全书我并未找到和题目有关的“月亮”或者“六便士”的解释,但是我很清楚这是很好的题目。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因此可以这样解析:“满地的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到了月亮”。用高晓松的那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专题部 尹旋超 图片作者:尹旋超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