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走着瞧》这部电影根据作家王松的小说《双驴记》改编而成,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讲述的城市知识青年马杰插队时的爱情,以及他和两头驴之间的斗争故事。
电影开场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与大众相比显得很另类的知识青年形象马杰,作为知青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知青的一切特征:散漫中的无奈,抗争中的期待,以及面对巍峨秦岭所表现出的绝望感和虚无感。命运将其置身于一片陌生的天地,青春被抛掷在一场荒诞的游戏之中:背负苍天,日出日落,看不到出口和边界,于是只好自嘲,只好无聊,只好动物。他与朋友在劳作时脱离集体,行为大胆不羁,与当时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可以预见,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与大众格格不入的人必定是悲惨的下场。
电影主角公驴黑六作为种驴,不用下地干活,每年只管配种,在生产队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其他牲口艳羡的待遇,而整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嫉妒”展开,人对于驴的嫉妒,在当时历史的条件下,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在巨大的革命洪流当中,人性被封闭起来,得不到释放,巨大的心里压抑让人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让人孵化出嫉妒。黑六是一头优秀的种驴,其收到的特殊待遇与身为饲养员的马杰形成强烈的对比,马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感到命运的不公,自己生活得还不如一头驴,吃窝头与吃鸡蛋的命,让其心里更是不爽到极点,仇恨便有心生。故事也就此展开。
电影中的大莲队长是一个统治者形象,在对待黑六失去生育能力的态度上从关爱到决定宰杀的转变仅仅是因为黑六踢了她一脚,伤害到了形象与自尊,动摇了自己的地位,损害到了自身的利益。而面对马杰,大莲队长则是以直接压迫的方式处理,遭受压迫的马杰只能往下压,压在了黑六弟弟黑七身上,而介于黑七亲眼目睹了马杰杀死自己哥哥,黑七也是有对马杰的一种私愤,所以才有了后来黑七弄倒驴棚陷害马杰,向马杰浇粪的一系列黑色幽默。当然面对压迫肯定是会有反抗的,一如黑七反抗马杰。电影中有一场景是导演利用眼睛直视镜头的越轴拍摄手法,看似马杰是在痛骂黑七,实则是在控诉当时的残酷社会,控诉统治阶级,是知识青年代表对统治阶层的反抗与宣告。在中国农耕文化中,驴被视为最吃苦耐劳、最不求回报的牲畜,甚于牛马。然而,就是这样最能忍耐的牲畜,在它实在不堪重负的时候,也会不顾一切甚至抛弃自己的生命对于压迫进行反抗到底。中国有句俗话叫“兔子急了也要咬人”,也正是这个道理。最终挣脱不了忍受亦死反抗亦死的宿命。在“体制—马杰—驴”这一关系链条中,驴反抗马杰,马杰反抗体制,驴失败了,马杰自然也无法成功。电影从“驴子的复仇”这一个小的角度切入,用一种荒诞魔幻的方式而非纯写实主义来叙事,可以看作是驴对马杰的仿拟。
上个世纪70年代注定是个动荡的年代。马杰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他实际上是不愿意处在这样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村里的,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这样一个错位、蛮夷的时代社会,他屡受打击。在故事发展后阶段,马杰将他常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丢进了河里,这个书本落入水中的慢镜头,是导演有意所为,表现了马杰对现实的妥协,对理想的绝望。《钢铁怎样炼成的》和自己的青春、热情、理想随流水而去,这就是马杰反抗过后最终的结果。在电影中,马杰,彩凤和黑七都是反抗者,但像前文所说,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并反抗的人注定是悲惨的结局。马杰被赶出了生产大队,彩凤远嫁他乡,黑七则被活活烧死......
些悲剧都是当时错位社会的产物,被压迫而去反抗,注定了失败和悲惨。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不低,但是全片唯一的不足在于故事的结局中,马杰进城多年后的电视新闻所播放的黑猩猩记忆力新闻虽然是真实事件,却硬生生给电影戳上了保护动物、尊重动物的公益烙印,这种为了通过审查的做法无疑使电影原本的抨击、讽刺色彩褪色不少。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潘臻柒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