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在《这个与那个》一文中写道:“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征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所以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天狗》讲述的正是九十年代初期,一个孤独的精神战士的生命历程。

作为曾在战场上被打折了腿的战斗英雄,李天狗被组织上派到偏远的的国有林场泮源村当护林员,这无疑给那些靠乱砍滥伐为生的村民带来“不安的朕兆”。被称为孔家“三条龙”的三兄弟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大人物,他们横行乡里,长年累月地盗伐国有原始山林。李天狗初到此地,三兄弟调动全村夹道欢迎,企图用“捧”的手段把他拉进那个所谓的利益共同体中。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开头村民们迎接天狗时唱颂歌、送礼品,甚至进村先喝三碗水这种最高规格的礼遇;孔家兄弟更是在雕龙画凤的深宅大院中设宴款待,殷殷道出原始山林的经济价值并且以利相诱。
但是当天狗明白事情的真相以后,面对“一句话就成万元户”的金钱诱惑,月工资仅有一百多块钱的天狗不仅不为所动,而且还不顾妻子的反对,将收到的礼品悉数退还。他向所有人摆明自己的立场,劝乡亲们“不要再砍树了”,因而得罪了村民和孔家三兄弟。他们意识到“捧”的手段并没有在天狗身上发挥效用,于是就改为“压”。
首先遇到的情况是,原本连打水都不用排队等候的桃花这回去打水却吃了闭门羹——新建的井房上了锁。接着是停电;甚至发展到最后,老二侮辱了桃花,还设计把秧子骗进深山。面对人心不轨带来的这一系列变故,天狗却始终保持克制,未与民众发生冲突。他花钱买小卖部蓄意提高价钱的可乐、蜡烛;自己亲自动手打井;写信向上级反应情况。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李天狗无可奈何地在生活上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然而,不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未能改变一个战士维护国家和民众利益的强大意志。李天狗不厌其烦地回忆着昔日的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甘愿为国家献身的光辉图景,他重复着连长曾给他们下达的命令:“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站在山顶上!”李天狗之所以如此坚守那一片原始山林,这句话为他的选择做了神奇的注脚。可是,固执的英雄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显得不合时宜。“英雄牌牌拿到村里去能换几根葱?”“你瞅瞅眼前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像你这样的人?”“英雄...哼...你?废了!”这无处不在的嘲讽,让英雄在时下以利益主导一切的语境中显得无比尴尬。
利益是人性弱点中最薄弱的环节。正是因为个人利益的驱使,那些腐败官员、黑恶势力以及一些群众才聚在一起,围攻那些捍卫国家利益、捍卫整个民族利益的孤独的个体。李天狗冒着巨大的危险,走上这条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正义之路,显然不是出于个人的得失计算,而是基于人性的良知,基于人类的道德底线,基于人类本应共同坚守的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当李天狗的妻子带着孩子离他而去时,他选择留在山林,也就意味着他下定决心和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斗争到底。
结果是,利欲熏心的孔家兄弟和他们纠结起来的村民把李天狗打得遍体鳞伤。而天狗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爬完了正常人要走四十分钟的路程,回到山林里阻止正准备大发横财的孔家兄弟。孔家兄弟竟然举枪射杀天狗。天狗举枪自卫,在生命垂危之际,射出了三颗子弹,惩治了村霸,保护了山林。而天狗也由于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
然而,虽然天狗倒下了,但他却没有“毁灭”,只是成了一个植物人。十二年后,他的儿子要去当兵时,还未醒来的天狗留下了眼泪。这正是影片所要传达的意图所在:唯有信念永存,即使再黑暗的年代,美好的事物也不会毁灭。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市场化的大潮中,飞速增长的物质财富逐步淘空了人们的精神和灵魂,一切紧要而迫切的问题都在金钱面前被解构、被稀释,在常人眼中变得无关紧要。那些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不仅会成为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也会构成时下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天狗》中的那片山林,不仅象征国家集体的共同利益,也象征人类道德良知的最后家园。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如果有人向那片原始山林砍下利斧,我们应该像李天狗一样挺身保护,还是像其他村民袖手旁观,甚至从中分一杯羹呢?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置人性于两难境地的拷问。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张羽苍 编辑者:唐佳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