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光影看看】《小光》,从“制作”到“导演”

发布时间:2010-05-08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我校近年来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专业水准也随之得到了提升。不少学生有机会在大学期间就拍摄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影视作品。纷纷得到了老师们以及相关专业组织的好评。

最近,我校影视艺术学院07导演班学生甘逸凡、赵默言、邓倩雯作品《小光》入围专业组原创DV单元实验片组;甘剑宇、陈龙、江珊作品《低俗演员》入围专业组原创DV剧情片。同时,邓倩雯同学参与拍摄的作品《借我一生》荣获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业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奖。

07导演班学生甘逸凡是去年从制作系转到导演班的。他说:“自从转到导演班,接触了各种不同的课程,和以前在制作系相比,课程的范围更加广泛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作为导演,只有什么都略懂,片子才能掌控。”作为大三学生,他的作品在广大学生中是相当受欢迎的。他谈到,作为制作系的学生来说,做导演的话还是很有优势的。他认为,制作系的学生懂得剪辑,这意味着掌握了其他科目的学生所可能没有的能力,那就是从后向前推进,或者说预知成片效果的能力。具体来说,电影电视剧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已然剪辑完成的成片,后期制作作为全片最后一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不同的剪辑所呈现的画面感觉和情感是不同的。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小光》是甘逸凡同学在上学期完成的期末作品,而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则是第二版剪辑的版本,相较第一版来说加入了很多商业电影的元素,第一版很“自然主义”。

他表示,现在的成就很大成分要感谢曾经在大一大二时帮别的导演做过后期。当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诸如镜头不够用等尴尬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拍摄过程中,有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使得之后的拍摄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对于“导演是什么”这个问题,他回答道:“我觉得导演是把文学剧本转化为立体的表现也就是影片的人。影片中最重要的是文学性,其次就是调度。调度很难,想想看,要把一个清了场的环境营造为符合剧情发展的真实环境,就好像上帝创造地球众生一样,什么是站着的,什么是蹲着的,什么是走动的,往哪个地方走,都要导演想到,设计到,很难。如果只是把机器随便一摆,让演员自己演一遍拍下来,那要导演何用?”

最后,他就自己的经验对大家谈到:“拍之前多花时间在前期准备和设计上,不要参与制片人的活儿,切忌‘不搞则已,要搞就搞大’的心态,这样一定会死的很惨。拍作品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期望越高就代表摔得越惨。前期准备的仔细一点,切忌现场改来改去,浪费大家的时间,以后出外活儿就是浪费金钱的问题了。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学会写分镜头剧本并参与分镜的创作。张艺谋,斯皮尔伯格都没有不写分镜直接拍的能力,你怎么可能有!(这个问题文学系的学生尤其突出!也是政治好专业不好的制作系学生常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