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陈晓夏的视界

发布时间:2014-11-14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11月12日晚,由陈晓夏老师带来的主题为”视觉人类学”的讲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我校电视艺术学院与校教务处主办,是影视大讲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讲座结束后,电视艺术学院副院长袁立本为陈晓夏颁发聘书,聘请其为电视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陈晓夏,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文学博士,博士后。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敦煌》总制片人,BBCH和央视合拍的《美丽中国中方制片人,高清系列节目《瑜伽境界》总制片人,央视高清影视频道节目总监,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节目总监。2005年,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随队记者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开创了行走体验类探险节目的电视新形态,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状和中宣部时代先锋称号。

        视觉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包括电影、电视和摄影),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综合观照的一门边边缘性交叉学科。当晚,陈晓夏结合纪录片的人类学属性、大型电视活动报道和可可西里、南极科考旅行经历对这视觉人类学这一领域进行了可视化阐述。    

纪录片与人的关系

        “人类学,让人类走得更远。那么行走将让人类学走得更远。”大屏幕上放映着这样一句话。讲座伊始,陈老师就笑言自己不大习惯坐着说话。这或许和他的经历密切相关。在陈晓夏30多岁的时候,他的足迹就已踏遍世界五大洲。谈到关于纪录片的人类学属性,陈老师就以《敦煌》的成功作了详细介绍。他说,相对于《故宫》,《敦煌》的拍摄难度要大得多。首先,《敦煌》要表现的内容时间跨越1600多年;还有就是由于敦煌地区辽阔且因为深处沙漠,景象颜色单一;其次是壁画的保护与拍摄之间的矛盾。面对重重困难,陈晓夏的主创团队采用了SR高清摄像机拍摄,并对每个镜头都力争完美。同时还大胆引入在中国纪录片创作领域尚存一定争议的电影化表现手法,希望能重现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但实际成果证明,这样的精心制作是既叫好又叫座。值得一提的是,与敦煌研究院的良好合作使得莫高窟的70个洞窟向摄制组首次对外开放,独家抢救性拍摄也使本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纪录片除了高大上的恢弘巨制,也有小清新的贴近人心。陈老师还播放了“熊猫频道”24小时直播的精选画面。全场的同学们都被熊猫憨态可掬的模样逗乐,笑声阵阵。而高清视频直播的新模式也为中国文化的输出和展现中国国家良好形象提供了有力媒介。

活着就有希望

        讲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陈晓夏老师在南极和可可西里拍摄时遇到的两次生死考验。在2004年,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随队记者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这是一次没有前人经验的征程。因为中国团队要去的地方时人迹罕至的南极内陆中心区域,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那里夏季气温零下40度,冬季更是低至零下80度。缺氧、干燥、严寒、冰裂隙,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理考验似乎已不是最重要的,心灵上的煎熬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陈晓夏签了责任生死状,接受了此次拍摄任务。可是没承想,还没到南极,陈晓夏在“魔鬼西风带”上就遇到了生死考验。从现场画面来看,“雪龙船”正在咆哮着的海面上艰难前行,高达十几米的巨浪不断撞击拍打着船头。”跳进海里都比晕船舒服。”可陈晓夏却执意想到甲板上去拍摄,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镜头,但遭到了船长方面的严正拒绝。可陈晓夏觉得在驾驶舱视觉冲击力不够强烈,最后还是和另一名记者偷偷地跑到了甲板最前沿进行拍摄。当画面被国家海洋局方面看到,甚至向央视提出了批评,称记者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危险。在危险的同时,他也完成了电视史上的第一次突破,即在咆哮西风带上传回画面到国内并播出。

        2005年,陈晓夏任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副队长兼首席新闻官、央视可可西里前方报道组长,策划并带队报道了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他与团队一起,三次深入可可西里。从南到北穿越了可可西里的核心区域。可可西里之行也并非一路畅通。陈晓夏一行更是遭到了百年一遇的暴风雪,加之此前冻土融化,两辆车均陷入泥沼。为了不被冻死,一行人只能抛弃车辆,决定徒步走出这片无人区。在海拔5500米行走,就像是在平原上背负50公斤的重量。当所有人都在减轻自己负重,陈晓夏却执意背上了的“武器-----摄影机。这样的考验还不够,在淌河时,陈晓夏不幸的掉进冰冷湍急的河里。他感受到了体力上透支,希望一点点在泯灭。但他依旧把摄像机举得老高。最后在西藏老乡和其他人的帮助下,成功被解救。7小时22公里的艰难徒步,他们终于返回了大本营。在经历过这样的生死考验后,陈晓夏有了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体会。他说:“活着就有希望。我知道在座的都是90后,可能在生活学习上都遇到过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坚持下去,过了若干年后,你会觉得没有什么是越不过的坎儿。也不会自我膨胀,懂得感恩生活。”

         当谈及为什么会喜欢无人区时,“因为乐趣在于挑战自我。”陈老师答道。人生的发展目标就像是爬山,陈晓夏以爬更高的山头作为目标。”当我完成目标,证实了能够挑战自己。不为其他的诸如名利之类的附属物。只为挑战自我的快感。”

多出去走走,多影像记录

       “你多久没有看过地平线了?”陈晓夏向大家发问。他说现代人都是城市动物麻木的一员,感情枯竭,快速消费,没有思考。他希望大家在高校期间,多出去走走,但旅行时最好以原住民的考察方式多加思考。陈晓夏说: “人是需要行走的,走得更多才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旅行,就是混血的过程。”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冲击下,用多元的方式去包容,让自己的思考更有维度。这样的旅行中的思考会比你单纯的游玩收获更多。从视觉人类学的角度,影像记录,还原当时环境,陈晓夏还建议大家平时也多多进行影像上的记录,积累出属于自己的个人影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