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陈晓夏讲述“我眼中的视觉人类学”

发布时间:2014-11-14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人类学,让人类走得更远,那么,行走将让人类学走得更远。”陈晓夏老师如是说。

       2014年11月12日晚,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央视大型纪录片《敦煌》总制片人陈晓夏在我校第一实验楼开讲,并接受了电视艺术学院兼职教授的聘任。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视觉人类学,即对人类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方式进行搜集、拍摄、分类以及剖析研究。陈晓夏老师结合纪录片创作、大型电视活动和五大洲自助游经历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可视化阐述。

纪录片创作:符合人的感情

       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纪录片的影响力大小。陈晓夏老师开场就以discovery的纪录片为例,向大家阐明了选题的重要性和技巧。他表示,我们的选题首先要被国际观众接受。“我们要介绍中国消失的部落,可以从国际上对中国已知的物化符号入手,比如长城、武术这些元素,再由此引出我们要述说的主题。”换言之,影片中要有连结熟悉与陌生事物的钩子。同时,陈老师认为,涉及人类力量的探索、科学实验、震惊世界的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另外,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没有隔阂,无须语言的交流,基于此点,陈老师表示选题要符合人们的普通情感。以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国领导人宣传片为例,他对街上的路人做过调查,发现他们对宣传片并不了解。但是反观世博会的美国宣传片,它已经关注到了底层人民,展示了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因而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再如受到海内外关注的熊猫频道,节目中没有人为的操控,没有解说,只有熊猫们自由自在地打滚、在树上挠肚子这样憨态可掬的场景,还原了真实,更易击中人们的内心。最后,陈老师表示,选题的信息量要多且可展示性强,而受欧美节目的影响,当下的纪录片也已经变得更加故事化。

大型电视活动:对人类观察和记录

        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随队记者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在这次科考中开创了行走体验类探险节目的电视新形态——《挺进南极最高点》。“两个媒体记者通过便携式编辑机把前线视频编号通过海事卫星传到国内,国内通过前方的视觉画面结合相应的专家的点评和访谈来构成每天十五分钟的节目,”这档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南极别样的风光,能看到南极科考的真实情况,能看到南极科考队工作生活的艰难与危险,人类为探索世界所做的努力被一一观察记录。行走和记录的过程中,陈晓夏老师用相机、用生命记录下了人类穿越的足迹。“即使我走不出去了,可能把这样的景象留在这世上,我也心满意足了”,陈教授动情地说。

五大洲旅行:人文思考

       “当你习惯了城市的环境,成为了城市动物,你要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没有见过地平线了。” 在这么多年的拍摄经历中,陈晓夏老师走过不少地方,他也一直坚持和提倡行走。他曾穿越过可可西里无人区,也曾险些丧命南极,但是他说“我认为用生命去完成我的梦想是值得的。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的镜头看到震撼人心的画面。”他还强调 “要以原住民的方式去思考”,城市里的快速消费让很多人无法静下心,而以原住民的方式就是以纯粹的一颗赤子心去思考。“我喜欢去无人区思考人生,对生活和世界有所提炼”,他表示要用心去考察世界和自己,而不只是单纯的旅行。“走得越远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人类的羸弱。” 在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一走,也许当你穿过了可可西里无人区,当你感受过体力一点点耗尽,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从而学会敬畏生命,变得虔诚。

       反观作为传媒学子我们,也要时常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下生活,即使它们成为不了人类历史的佐证,却是我们真真切切活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