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影评·闯入者】烂片市场“闯入者”

发布时间:2015-05-08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真正意义上知晓《闯入者》这部片子,是在它上映后遭到排片危机时,微博里关注的几个导演编剧纷纷转发王小帅的微博,也就是后来朋友圈也开始出现轻微刷屏迹象的图片长博文“我的观众,我知道你们在哪里”开始的。

在那之前,只很偶尔看见几个个人觉得比较认真的导演或业内人士转发调侃冯远征老师的微博,称冯老师终于可以通过《闯入者》洗白自己的电视荧幕形象了。一笑了之,未有过多关注,事后想来,《闯入者》的宣传若真的有的话,恐怕也就是这轻轻浅浅的转发调侃了。

夹在《何以》《左耳》猛烈宣传的缝隙里,《闯入者》的细微存在感在此类电影爱好者的圈子里逐渐扩张。烂片、普通的国产商业电影已经无法满足大多数有识文青的观影需求,《闯入者》的出现几乎让人有种久旱逢雨的快感,虽然开始的几天由于各大院线排片上的口味畸形导致票房惨淡,料想近些天虽有逐步改善但本片的最终票房也难以回天,但是片子本身的质量确是难以被同时上映的某些影像所企及的。

故而在此,笔者粗浅将其定义为该时期,国内电影行业烂片市场主导下的“闯入者”。因与烂片的氛围格格不入,受尽排挤,最终得以见光的“闯入者”。

在得知《闯入者》在当地影院新增场次的时候,第一时间买了票,坚决不买爆米花与可乐,端正好姿态,关上手机,像是要与情人见面般的兴奋又紧张。他到底值不值得呢?

很多人说影片开始的一段很像纪录片,因为用了很多比较晃动的跟随镜头,并且故事节奏缓慢,静静描写着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老伴去世,大儿子有悍妻,小儿子是同性恋……生活里的很多细节都被一一陈列到荧幕上,故而有了纪录片的即视感。确实如此,可丝毫没有减退笔者对这个情人的期待。

之后影片节奏开始变化,加上始终谨慎处理的画面色彩与偶尔的恐怖剪接,故事的悬疑性激增,后来男孩的频繁出现一直到在老人家睡了一夜撕碎老照片后的突然消失,可谓做到了一个正经的悬疑电影该有的剧情设置,戏剧张力凸显无疑。此后真相揭露以及老人回归的片段就像是极度紧张悬疑后的一个缓冲,缓冲里也开始让观众思考,最开始老人自认为痛苦的难以承受的生活其实已是老赵一家梦也不敢梦的日子,如今的孤独冷落是当初所干坏事的一种因果报应。故而此刻全篇铺设的问题的最终答案被揭露时才显得顺理成章没有破绽又拨人心弦。而最后警察突访、男孩坠楼的一幕,更让人心跳不止,这样突转的一个结局让笔者想起娄烨的《浮城迷事》,无疑,两位导演的趣味类似,文艺,形式,剧情。《浮城迷事》的最后是死去的女大学生突然出现在围栏上,仿佛始终看着这一切的罪孽衍生,《闯入者》的最后是本以为老人决心不报警、保护男孩来弥补当年自己犯下的过错的一个算是半圆满的结局,偏偏在观众懈怠下来后又因几个莫名追来的警察和一扇年久失修的窗户断了男孩的性命,让观众原本就要漂浮的心重归沉重。

说实话,笔者喜欢这种心绪被电影带起又摔落的快感,包括剧情的严谨、节奏的控制、画面的把握、拍摄风格的独特,每一点都感觉被导演稳稳握在手中,你可以放心把自己交给这个故事。有人说,文艺片和普通商业片的区别在于,商业片是导演让观众嗨,文艺片是导演自己嗨着玩。不予苟同。至少笔者看着近期多部宣传不错的商业爱情或都市轻喜剧时,完全嗨不起来。何必为大众口味的直肠性趋势找那么多借口呢。

再回归到《闯入者》这部电影,相较于王小帅之前导的几部电影,比如《我11》,《青红》等,《闯入者》更像是导演能够通过镜头语言讲好一个故事后,在电影形式上的一些谨慎创新,玩得小心,能嗨起自己,能带嗨一批观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两天的电影里票房高的某些电影尚且没能力讲清楚一个故事,更别说讲好,更别说形式创新或风格塑造。

宣传的不到位确实给《闯入者》带来了一些损失,但正如某句广告词说的“好东西,永远不怕迟”,做一位烂片市场的“闯入者”,坚持自己,嗨起自己,带嗨懂它的人,何尝不是意义与价值。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焦玲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