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是巧合,雷尼·哈林的《八面埋伏》与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都是04年上映的片子,无意的“撞名”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毕竟张艺谋的片子主在“秘密”,电影中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十面埋伏”。而我则认为雷尼·哈林的意蕴更胜一筹——人性的“弱点”与“优势”,包括内在与技能。

电影围绕热门的FBI层层展开。七名年轻特工与一位调查员跟随教官哈里斯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进行心理训练,训练的结果将作为勾画者的评判标准。然而J.D的突然死亡让大家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模拟心理测试,而是名副其实的与杀手斗智斗勇的过程。
电影的开头设计的十分巧妙,代入感极强,瞬间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银幕上来,切入剧情毫不拖泥带水,圆滑老道的处理手法实在让我惊叹。同样是经典的片子,《死亡幻觉》的整个过程则略显平淡无奇,像是八点档的言情剧,想要放弃却又不甘心。
所谓勾画者,是勾画罪犯的行为和性格的人。勾画者还需要讨论出一个罪犯可能会去实施的一个犯罪过程。 电影中,年轻勾画者们与杀手在竞赛,当勾画者一个个死去,仅存的勾画者一步步逼进真相的时候,才发现杀手亦是勾画者,他将所有特工的弱点与优势描摹的淋漓尽致,一个个赶尽杀绝。没错,电影的主题就在于人性的弱点。
还记得探长J.D是怎么死的吗?由于他的逞强在去往游艇的途中走在最前面,差点被炸弹炸死,而最终被液体氦喷至全身冷冻分尸,也是因为强出头。戒烟未成功的妮可吸了混有酸液的香烟而被烧死,香烟是妮可克服不了烟瘾主动吸的,可能在被酸液折磨的过程中她才领悟“心魔”的致命。还有离不开手枪的文斯,活活被自己的枪械打死。因为人性的弱点是大家藏不了的心魔,所谓“好奇害死猫”,并不只是说好奇怎样,而是一种人性,一种魔咒,一旦你克服不了你的“心魔”,终会因此而丧命。
人人都有人性的弱点。就像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平衡》中暗示的,欲望,贪婪是人生来就拥有的弱点,没有人能避免。而强盗之所以成为强盗,杀手之所以成为杀手,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没有得到控制和隐藏,一旦人斗争不了自己的“弱点”,那终将误入歧途。
但是,“弱点”只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方面,一个大家都清楚的方面。另外,能致命的不仅仅是“弱点”,八面埋伏的还有强项。电影中,因为擅长水电知识,鲍勃去关水阀的时候被机关射死;真正的杀手,详细的知道所有人的缺点与优势,设计重重圈套置人于死地,却终被Sara的子弹打死,聪明反被聪明误。到这里,大家纷纷警醒,我们的那些强项也并不是总带来高升,如果处理不得当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中国古代早有“韬光养晦”一说,在必要的时候收敛光芒,避免抛头露面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电影的整个结构并不十分明朗,节奏把握的让人分分钟凌乱。前半部分,精彩至极,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衍生出复杂的情节,引人入胜。恐怖刺激的不只是感官,还有心理。带着死亡气息的猫,灰暗的场景以及令人窒息的短暂寂静无不让人头皮发麻。同时,离奇的死亡和无处不在的时间控制不但给剧中人物造成恐慌,同样也震撼着观众的内心,和剧中人物一起神经紧绷,如临大敌,如同遭受八面埋伏。电影到了后半部分却像打满气的篮球一下子被刺破,泄气还泄的拖泥带水,像老奶奶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情节松散,漏洞百出,一直拖沓到最后终于抖了个包袱出来,卢卡斯因为“童年阴影”对所有的FBI都心存不满,因此设计这次大谋杀。个人认为这个解释过于牵强,不足以支撑整个电影的发展。
电影最后,Sara和肌肉男终于取得最终胜利,可以乘直升飞机离开。于是又出现了那十分有意味的话:“什么时候情势才是安全了?”“回家的路上。”这提醒人们,只有两种人才可能赢到最后。第一种是像Sara这样明确知道自己的弱点并勇敢挑战,克服怕水和对杀手的某种情愫;第二种是像肌肉男这种在一定时间内自己所有的缺点与优势全部不为人知,韬光养晦,终成大业。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张宏嘉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