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王毛》以战乱中小人物狗剩为主,牵起了一个商丘小村落在混战时代下的生死悲歌。但影片并不极言战争的苦楚,反而想到以乐写悲,其以黑色幽默笑言艰难命运下的纯粹人性。战争元素与幽默的结合有很多,但这部片子在这一方向的构思仍然是不落俗套的。语言元素、情节设计以及拍摄手法的妙用都让影片对人性的挖掘更为深入感人。战争的混乱残酷没有能够夺取狗剩一丝一毫的生命价值,更是激发了以他为带便的质朴劳动人民的勇猛与不屈。

在语言元素上,河南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的方言的加入,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首先让影片显得更为亲民。而影片本就是以商丘小农狗剩这一主人公展开,描述他所生长的这个小村落百姓在抗战大环境下的悲欢无奈,而像狗剩这种灰色底层小人物也只有在方言环境中才能凸显他生命的底色。
其次,“我是王毛”、“我不是王毛”这样的身份认识性语言贯穿整部影片,被强调了很多次。看似像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实则暗喻了人物性格的转变的无奈:从狗剩到王毛,从王毛到狗剩。狗剩这一人物形象是很丰满的,最打动人的。除了其本身性格的纯粹质朴,还有随着战争剧情发展,其人性也实现着更完满的进化。我认为这一“进化”可以称为“从王毛到狗剩”。开场时的他显得有些淳朴木讷,徒手拍碎桌子显示了其沉默底下暗藏的实力。接着我们看到了他对爱情的义无反顾。为了追求他心心念念的杏儿,他愿意抛弃自己,抛弃狗剩这个名字,去做那个可能在战场上失去生命的王毛。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追逐自己的爱情,这种强烈的情感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却被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表达得如此直白热烈。在狗剩淳朴的价值观中或许都没有完整的关于”爱情“的认知,这显示的更是一种饱含不自觉的,原始冲动的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他身上所隐藏的这种人的本性是真实而自然流露的,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表现,更具有高层级的审美价值。或许可以这样说,因为一个美好的梦,他从狗剩变成王毛。然而,在一次次的炮火、逃生后,在八路军指导员的触动下,他渐渐找回了”狗剩“这一身份,脱下了”王毛“的面具。他肩上的责任不再仅仅是杏儿,更沾上了国仇家恨。因此他不再做逃兵,用”狗剩“这个身份去直面生死。

影片的情节构思也是可圈可点的。大难临头时的幽默让人不禁从笑面中跌出泪水来。例如在那个时代下两个政权矛盾下,狗剩被要求射杀八路军指导员。指导员絮絮叨叨从喇叭中传来的宣言,狗剩故意射偏惹得上司暴跳如雷,这些画面都充斥着搞笑与讽刺。反映了不同人性的对垒,有人愿意为钱卖命,而狗剩这样的小人物却有如此高的觉悟,体会到团结一致的必要性。影片将更多的笑点放在了狗剩与与所长杨三的斗智斗勇上。虽然杨三为人奸猾,为了与狗剩争夺同一个心上人,他不惜使用任何卑劣的手段。但每次似乎都以自食其果收尾,显然这一人物导演也是不待见的。然而与男主角狗剩性格相比,杨三其显得更有层次感。他看似是一个无法抵挡物质诱惑的,精于算计的小人。但在看到日军残酷虐杀他的同胞,他已经看做亲友的人们时,长期试图压抑在心底的人性在瞬间得到宣泄和爆发。他用死去抵挡冰冷的军刀,这一刻,他的眼中再没有利益、没有恐惧。这个镜头也深深的把我震撼了。不仅是因为杨三这个角色,而是这种人性固有的能量。影片表现了正反两个主角、两种不同层面上的真性情,在追逐打闹、爆笑不断的人物背后是无法言说的辛酸泪,因此说这部片子是能让人笑着笑着就落泪的。对于终极反面形象的表达,影片是充满讽刺语调的。尤其是在最后狗剩与日军拼死一段中,日军军官的死法一如影片的整体风格呈现着荒诞的色彩,一个残酷冷血的魔鬼竟死在了狗剩的一个小聪明下,被一张拍死。这个看似搞笑的镜头却让人再也笑不出来,因为这充满恨意与力量的一掌已深深地刺痛了我们。

影片前绝大部分全部采用黑白色影像,整体环境造型和氛围营造充满着原生态的质感,使影片产生出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张力。直到狗剩与日军同归于尽,影片才给了类似幻境中的狗剩一段彩色的梦,也给了观众最后的一点心理安慰与温暖。或许在导演的想法中,像王毛这样的人是应该在如此一片彩色的幻境里永生的。
影片黑色幽默元素与情节节奏、气氛配合得恰到好处。该乐的时候乐,严肃的时候让人绷住一根弦,悲伤的时候则逆流成河。黑色幽默元素的运用让以狗剩为典型的在这个大时代环境下小人物的辛酸无奈在戏谑调侃中悄然渗透到观影者的骨髓中去。
文章作者:吴雅婷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