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影评】评析影片《妇女节》的叙事结构

发布时间:2014-12-02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没有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之舞中反向跳跃,无论你面前的道路有多崎岖”,然而影片中的哈丽娜一开始在面对布满荆棘的路上却退缩得很彻底。起初,她是一家超市的普通员工,也是一个有着13岁女儿的单身母亲,日子拮据且平淡,并不容易的她终于得到机会被提拔为经理,从而生活也得到改善,但也因如此让她从一个平易近人的普通员工变为了一个赤手可热的独裁者,直到朋友家人的纷纷离开她才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在越过重重困难之后,最终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救赎良心的“节日”。

这部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如以往影片一样只是一味地突出女性的优雅美丽,而是更加注重用精巧的叙事结构去表现女性的人格魅力。

一、不同人物的设定营造特定的社会环境

导演马利亚·萨多瓦斯卡在人物设定上非常鲜明,她先以一个家庭作为切入点:女儿米西娅本在计算机上才华横溢,一直被寄予着厚望,但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她,缺少父母的关爱,常与不良少年们同流合污,渐染了些坏习惯,在她觉得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却不被他人所理解。她是家庭中叛逆与反抗的代表,是未来的代表,也是一股支撑家庭的无形的力量。妈妈哈丽娜是一位单身母亲,为了让家庭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一直默默地在超市的工作岗位上努力着,升职之后却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与逐渐并肩作战多年的同事们闹翻,不惜成为上司家庭的第三者,到最后,自己还是成为了受害者。她正值于女人最有魅力和冲动的时候,她需要许多别人和物质条件来共建一个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自我人格。当她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时,生活的玩笑却让她跌到谷底,但历经无数波折之后,她并非是一蹶不振而是挺身而出。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单亲妈妈且患有癌症,她有着哈丽娜以为的生性乐观,总是打扮得端庄怡然,还不甘寂寞带过男伴回家,但最终却是一个人静静地孤老而终。她已处于一个女人一生的末期,没有力量再去负隅顽抗,只能逆来顺受。导演在家庭的塑造上,让三个女性共同撑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完整的家,三个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有叛逆有疯狂,有妥协有反抗,正好诠释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而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导演设定了一群与哈丽娜一样努力工作的女性员工,她们被迫延长加班时间,被上司恶意拖欠加班工资,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却被只能闭口不言。她们当中有因亲人患病需要照料而因此被开除的玛丽娜,有关节损伤只能借助外力支撑但依旧徒手举重物的患病者,有怀着孕却被强制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负荷的十年好友等等。每个人物的设定,都是当今社会中不同女性受众群的缩影,受众们可以在她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同身受。

在片中导演设定了两个为数不多的男性角色,他们两人在哈丽娜生活的不同阶段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是已有家室但妻子患有软骨病只能靠轮椅生活的上司,他触及了哈丽娜感性的一面,让她对他生情对他依赖,不顾家庭不甘寂寞沦为第三者。两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利用,他让哈丽娜成为工具替他做不人道的事情将他事业道路上的“障碍”扫除干净;而哈丽娜放下身段,为保地位与他勾搭,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人。而另一个是已到耳顺之年的正直律师,他触及的则是哈丽娜理性的一面,也是他让哈丽娜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支撑并鼓励她为争取自己和其他员工的权益不断努力。导演仿佛洞悉命运运作的规律和生活的游戏规则,深谙人性的薄弱之处和坚强支点。她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她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在每个方面中都有一个特定人物作为代表,超市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小型社会,当中的人物都代表着生活中不同的社会人群,于小中见大,影射出更多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更具代表性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相似片段的设定寓意不同的情感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马利亚·萨多瓦斯卡对于剧情的把握柔韧有度,她运用剧情类比的叙事手法来推动故事进展。有在超市出事后员工接受记者采访时哈丽娜的反感态度与当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她的接受态度的对比;有对女儿打游戏开大音响声放肆自己时的反应与同女儿一起疯狂吼叫放肆情绪的反应对比等等。特别是影片过度时的内容设定上,更是让类比的手法大放异彩。在开篇的不久时,哈丽娜才被提升为经理,她穿着深色保守的休闲大衣随意扎着的马尾看来十分干练。她从超市门口进入,还有点不自在,这时的画面速度被放慢,音乐变得轻松,每个镜头的切换都是以主观视角看超市里员工对她带以微笑的面容,从大家的神情中看得出,她们对于哈丽娜的升职都是欣喜的,发自内心为她高兴。这里速度的放慢带给人愉悦的感觉,好像被带入其中也能在嘴角泛起微笑一样。而在影片中间的时候,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内容又进行了一遍,但是那时的哈丽娜已经摇身一变,不再打扮得像男人婆而是颇具女人味的装扮,一头散落而下的金发长发妩媚迷人,她自信满满地走在超市过道上,这个时候镜头切换的不再是员工们微笑的神情,员工们表现出的是一种轻蔑和厌恶,放慢的节奏不再是舒缓而是沉重。在两段相似片段的设定中间,是用哈丽娜违背良心做出的一系列丑事作为过渡,导演试图通过在内容视听上的变化,让受众看到哈丽娜及其员工自然而然转变,而不显得突兀。她很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叙事结构,在画面上制造了戏剧化的冲突,在音乐上打破了旋律与和弦的平衡,在速度上放慢了内容和情绪的节奏,跟着事情的进展从而转变所要表达的情感效果。

三、三段式的叙事结构推动循序渐进的剧情发展

从一开始哈丽娜和其他员工们一样权益被侵害被上司压迫,到升职为经理逐渐转变对待员工的态度,成为员工的对立面,到最后遭上司背叛、被公司开除列入黑名单、开始反省自己联合大家反抗压迫追求利益。简单的开始-经过-结果的三段式叙事结构,配合着不同的视听效果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这部影片当中,每个镜头的用意都独具匠心。在前段,从日常化的台词,大量的正反打镜头切换及其平视角的画面轴线看得出,一开始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关系都是相对简单的。故事发展到中段,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开始展开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描述;加上当第三者与上司在超市仓库激情以及昧着良心算计欺骗员工等事件的发生,影片逐节奏渐加快,推动剧情发展,表现矛盾冲突;再到后来,哈丽娜遇到好心正义的律师,多次上访之后,走上了一条明知危险却又不顾一切的维权之路。在这一段中,导演精明地使用了俯拍镜头,让哈丽娜走在一条人烟稀少的道路上,空荡的环境中凸显出了她的渺小,寓意着她与权势竞争权益的微不足道。最后到影片末端,哈丽娜经过她的不断努力,家人同事街坊开始理解她支持她,在一次法院传唤来逮捕她时,大家铸成人墙不肯交人,仰拍镜头下的人物形象变得威严高大起来,她们成为了捍卫权益的主力军,和同人民利益背道而驰的势力与之反抗。整部影片三段式的叙事结构让受众跟随哈丽娜走上了救赎良心的道路,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在简单的故事发展中突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这部小成本的芬兰电影不容小觑,看似平淡的故事内容却张弛有度,当不断沉淀的情感最终喷涌而出的时候,所带给人的亢奋并非大片可以比肩。“女性的软弱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不要把性别当做借口”。作为女性,如果没有人给你足够的力量让你去做值得的事情,那你铤而走险也要自己去争取。

文章作者:陈泓颖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