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发布时间:2016-05-09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社会性动物》自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作为一本社会心理学经典之作,作者艾略特·阿伦森用生动的引例、有趣的实验和一语中的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向读者呈现了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无疑,这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提供了科学的解答,比如: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书的扉页引入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他指明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并非孤立存在的、必须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去的。唯其如此才称得上人类。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社会情境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时,有时候会因为这些自然的情境带着相当大的压力,而把大多数人的行为归结为变态的行为,觉得行为疯狂的人就几乎等同于一个精神病患者了。其实,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即所谓的阿伦森第一定律。

在此之前,有一部电影先推荐给大家,叫做《斯坦福监狱实验》。它是由Oliver Hirschbiegel执导的惊悚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心理学实验改编的。这正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模拟监狱实验。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们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里创设了一个模拟监狱。一群成熟、稳定、聪明的正常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通过抛掷硬币,被分为两批人,一半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他们将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按照各自的角色一起生活几天。当一组正常年轻人被要求在“监狱”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的角色,生活了六天之后,或许他们早已不能够清楚地区分出所扮演的角色和自我了。人性中最丑恶,最深层的病态的一面显露出来,他们不再是他们自己了。这全都是社会情境所迫,可想而知,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有多么大。结果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津巴多本人的描述:

仅仅过了六天,我们就不得不关闭我们的模拟监狱,因为所看到的一切令我们感到惊恐。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绝大多数实验者来讲,已经搞不清楚他们的自我是在何时结束、角色是从何时开始的。多数人已经真正变成了“囚犯”或“看守”,他们已经不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所扮演的角色和自我。他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几乎任何一个方面,都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监禁的经历抵消了一生的学习;人的价值被悬置,自我概念受到挑战,人性中最丑恶、最深层的病态一面显露出来。我们对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恐怖:扮演“看守”角色的学生像对待可鄙的动物那样对待另外一些男孩,在残忍中取乐,而扮演“囚犯”的人则变得奴颜婢膝,像失去人性的机器人一样一心只想着逃脱,只顾他们自身的生存,心中只有对看守加倍的憎恨。

在对社会心理学作出解释的过程中,作者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一番解读,让我突破了一些思维中的旧的观念,重获一份理性的认知。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比如:“疯狂的”、“残忍的”,或者其他一些特征。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分离出来。而外部的一些情境性变量,可能会促使我们大部分“正常的”成年人,以一种非常令人厌恶的方式行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试图理解这些变量,理解那些令人讨厌的或破坏性的行为产生的过程。

品读至此,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模拟监狱是一种实验,那期不是我们在历史与生活中就已经碰到过这种“疯狂”的事情?战争竟可以使一个善良的青年变成凶狠残暴的野兽,示威的队伍里一些狂热者也会放肆地打砸抢烧,无视人伦道德。情境的可怕是裹挟了我们的正确认知,我们用贴标签式的简单思维去看待事物:非善即恶,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接受那些令人讨厌或破坏性的行为。正如《社会性动物》里画龙点睛地说道: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既然说”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与以往迥异、与常理相悖的、几近”不正常“甚至”疯狂“的时候,切不可一味盲目地断定其个性和人格方面的缺陷。相反,更为有益并且适宜的做法是尽力去理解引致该行为背后的动因,去挖掘其中的特定情境的性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人们认知失调的深层次原因。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或许需要经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疯狂“,或许需要在特定情境下判断自身行为的理智或疯狂与自身品格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保持一份清醒而相对准确的认知,才能去理解更多人的“疯狂之举”。我很欣赏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写下的这样一句话:“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诚然,你的心底,是惊涛骇浪,还是不见波澜,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追随灵魂的脚步,听从心灵的呼唤,疯狂而不轻狂,理智而不瞻前顾后,那样的话,相信这世界总有人会读懂你的生命。

去拥抱“疯狂”,去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谁说非要让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啊!

文章作者:李佳星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