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本的自杀文化
——《心》夏目漱石

《心》是夏目漱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主人公“先生”和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k”同时爱上房东的女儿。他决定甩掉k,把小姐得到手。先生成功了,听到二人订婚的消息,k自杀而亡。先生始终没法摆脱k的阴影,他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跟自己叔父的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巨大的罪恶感使他越来越孤独,最后自杀。
在每月都为k上坟后,50多岁的“先生”最终也走上了不归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起悲剧的发生,与夏目漱石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当时正处于天皇专制统治和军国主义的高压政策之下,新兴的知识分子却期盼民主,实现自由。在严酷的时代转型期,内心巨大的矛盾使他们陷入孤独与绝望的精神世界,成了一个看不到出路,找不到希望,没有信仰的驱壳。而这时候的k偏偏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内心的斗争使他彷徨与理想和现实之间,越来越痛苦却无处发泄。
K的死必须用性命来偿还吗?这其中还蕴含着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日本人对死亡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于日本人对“以死而生”这种独特生死观的追求,他们认为自杀本身是一种洁身自好的行为,以此可以求得别人的宽恕,可以洗刷一个人的污名,保全死后别人对他的好评,从而实现一种人格的升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对k一直抱有负罪感,他曾悔恨交加的说:“在爱情上我虽然胜利了,但做人我却彻底失败了。”他正是用自杀的方式,埋葬了所谓的对k的罪孽,在妻子面前保留了自己的完美,求得了最后的解脱。另外,先生自恃清高,不喜欢与人交流的性格也是他痛苦不断积压的原因,这与日本人自卑的处世哲学有关系。简单来说,日本人很会伪装自己,有些事憋在心里不愿意讲出来,有时候会为一件小事郁闷一整天,因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给人添麻烦,对人要客气,故有很多“ごめんなさい”“すみません”之类的抱歉的表达方式。自卑导致的结果几乎相同,便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在小说结尾一笔带过。就是乃木大将的徇死,不无体现日本“武士道”的传统价值观。他们深知“知死”之道,在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1868年明治维新实现了文明开化,他们认识为自己的失败而死并非可耻,而是像樱花一样在最绚烂的时刻死亡,死得光荣。这也加剧了先生选择结束生命的决心。
在日本近代社会,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导致日本自杀率高于其他国家,比如校园欺凌,耻感文化,经济因素等等,甚至出现了位于富士山下的“自杀森林”,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时代里,很多人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这是一种玉石俱焚的表现。就像夏目漱石所认识到的一样: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会使人走向毁灭。
文章作者:13日汉双播 侯力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