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万事但求半称心

发布时间:2016-11-18

来源单位:媒体工程学院

       半,物中分也,《说文解字》对“半”的释义简单而充满哲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较强思辨性思维的群体,璀璨无比的华夏文明中无处不蕴含着“半”的智慧。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告诫人们要学会适可而止;半,是一种人生哲学,启迪人们要以一种中庸态度淡然处之从古到今,中国传统文化里就不乏字“半”字哲学,用“半”字衡量社会世情风俗,测量人生千姿百态是华夏文明之大智慧“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在《论语·庸也》中说,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这是孔子的“半”。老子的“半”则相对接地气一些,他在《道德经》中提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即要求人们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从太极的图谱中也可以看到“半”的影子,两条阴阳鱼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一半与一半之间相互关联和转化,一分为二便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有人将中国之称为“半”字哲学的最初原型。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李密庵在《半字歌》里用形象的将世间人生百态勾勒的栩栩如生, “半”的哲学也生动呈现。人生短短的几十年,强与弱,富与贫,成与败,皆是一种生活最真实状态。反观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无数人在权利和金钱面前迷失自我,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穷奢极欲至锒铛入狱才后悔不已。

       半,是一种残缺的完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女神;半,是一个未竟的完满。古语道,“过犹不及”、“无为而无所不为”,凡事做的太过火必然会向反方向发展,物极必反也是这个道理。国学大师林语堂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半半哲学”,他教导人们做事要懂得把握“适度”原则,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名利的诱惑,只有领悟“半”的真谛,学会做到“适可而止”,才可谓大智慧。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平淡琐碎的生活里,把握好“半”的做事原则,懂得放弃也是人生一大智慧。

       半,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追逐一半一半的境界;半,是一种生活追求,享受简简单的人生。人一生中难免遭遇坎坷和羁绊,唯有坚定“半半哲学”的处事方式,学会“生活的减法”,在一种“极简主义”中定位自己的人生,不盲目追求完美,才会得到生活回馈我们的美妙人生滋味。在无法完满的人生里,“半”教会了我们睿智的处世哲学,带给了我们最美好的心灵体验,让我们以从容豁达的情怀,活的坦坦荡荡,轻松愉快。

       灵隐古寺有一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意为人生不能要求事事如意,半称心才是刚刚好的状态,唯有坦然面对人生起起伏伏,坦然看待人生宠辱得失,才能过得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