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认识这部荒诞派戏剧是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老师作为例子给我们观看了一部分片段。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期,现在有太多新鲜有趣娱乐方式供我选择,所以对于戏剧动辄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时长。还有它们受到舞台限制的表演形式我一向是不能全情投入的。戏剧在我的心目中固然是值得尊重与欣赏的,但是却不能让我好奇,喜欢。
当我看过《在茫茫大海上》的一个片段后,我终于认识到了戏剧的无穷魅力。我关心着贯穿戏剧始终的悬念,在那个人吃人的游戏中,到底有没有人被吃掉?被吃掉的人是谁?怀着这样不能释怀的好奇,我在结束课程之后搜索到了全剧观看。我庆幸于我看完了全剧,这部戏剧的结局令人深思,隐藏在荒诞无厘头的幽默之下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到现在这部戏剧在我脑海中还有深刻的印象。 由年轻导演唐宇编导的《在茫茫大海上》改编自波兰荒诞派大师斯拉沃米尔·穆罗热克的同名经典戏剧。这是一部讽刺当时时政的戏剧,语言深刻犀利而又搞笑。目的是反映当时人们为温饱问题疲于奔命的社会现状。
而改编成中国版后,主题也发生了变化,反映出来了一些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引人深思。故事讲述了三个男人漂流海上,他们迷失了航向,饥饿难耐,不得不决定吃掉一个人来填饱辘辘饥肠。三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相互拉拢、相互挤对,使出浑身解数以求自保,于是开始了一连串的谎言和恐吓,令人啼笑皆非的自救与陷害,最后直至血淋淋的屠杀。可每当某人陷入绝境的最后关头,陌生人总会及时出现,让受害方化险为夷。待到陌生人悄然离去,一切重新洗牌。
这样一个看似残酷的“吃人”事件,把观众带进充满惊悚悬疑色彩的解谜游戏,一起面对一个生死存亡的残酷选择。《在茫茫大海说》是一部荒诞戏剧,但又与典型的荒诞派戏剧有所不同。西方经典的荒诞戏剧,例如《等待戈多》,在这部戏中作家运用各种各样的直喻的表现形式,来凸显荒诞这一戏剧的主题。它表现出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虽有情节,但情节杂乱无章;虽有人物,但人物不强调身份;虽有台词,但缺乏逻辑性。荒诞派戏剧首先否定的就是现实主义戏剧传统,在演出形式上就是用令人发笑的无厘头,黑色幽默来直接影射和比喻人类社会的荒谬 。它的背后传达的是彻底的绝望与悲哀。
在原作中是围绕着怎样吃掉弱者去展现的,而中国版却是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到底是谁被吃掉?也就是说原作否定人的理性,表现荒诞的人生闹剧;而改编的版本则要探讨社会中丑恶的、吃人的规则。《在茫茫大海上》是借助荒诞的外衣和手段表达中国的理性思考,它摒弃了西方荒诞派戏剧那种攻击和否定人的理性,表现人生是一场荒诞的闹剧的总主题;转向思考现实中人性的弱点和规某些则的丑陋。
狄德罗说:一直到现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是次要额;现在情境却应变成主要的对象,而人物性格只能是次要的。《在茫茫大海上》故事展开的基础正是情境,故事的三位主人公在大海漫无目的、看不到希望的航行,船只失事了,他们被困在孤岛上。他们想追寻幸福的彼岸却无法到达,并且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在这样的严酷情境下,推动了人物行为发展。他们决定要吃掉一个人来果腹,展现出情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
三个男人,没落贵族北京大爷、炒股变得倾家荡产的家庭妇男、身处社会底层的挖鸡眼的,他们在生存面前都显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他们宁愿用吃人的方法来让自己活。为了争取自己的活命机会,北京大爷装出一副贵族样子,试图用一口地道的京腔来显示他的权威和地位,借以威吓其他两人。殊不知,这样正好显示除了自己的弱点。后来家庭妇男和挖鸡眼的就是通过剥夺北京大爷的权威来赢取机会。而身处社会中产阶级的家庭妇男,因为炒股没落,从他身上明显能看出社会中拜金的一面,他开场时的“炒股碎碎念”就是个很好的证据,他还用钱贿赂北京大爷试图与他结盟,但金钱基础上的盟约是不会稳固的,他也免不了被吃的可能。而身处社会底层的挖鸡眼的是三人中最会说话的,他一开始就跟北京大爷混,给北京大爷戴上一顶巨大的帽子,又靠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自己是厨师进而忽悠住家庭妇男,让家庭妇男险些成为两人的“鱼肉”。从三人的言语中,显现了他们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就是要活命就是要别人被吃,这是极其可怕的。 针对人性的黑暗和丑恶,犀利并搞笑的语言特点对这一主题有揭示作用。
没有事件,没有事件的连续,就没有戏剧。
特定事件是本剧中一个重要的串联点,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被吃掉。而特定事件则引出了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引出它对人物生活道路的影响。这里有几个重要的特定事件,原作中三个人已经很久都没有吃东西了,饥饿难耐。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个人要怎么不停的争论到底要吃掉那一个人,并且为此打斗争论。这样需要花费许多精神和力气的事情对于饿的快死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为了让剧情更加合理,并且具有寓意,改编后加入了一个特殊事件。就是让这三个主人在荒岛上发现了一个图腾,这个图腾赋予了他们力量,但这是暂时的,所以他们要在拥有力量的时候决定吃掉谁来果腹。
在最开始的发展中,他们两个联合起来要吃掉势力最弱小的家庭妇男,但故事显然不能就此结束。所以又有一个特殊事件出现了,岸上来了一个志愿者。但他既没有带来食物也没有带来水,而是带来了无用的选票让他们民主选举。用民主选举决定谁要被吃掉,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在本剧中,志愿者这一形象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刻。他用扩音器模仿当政者的姿态来规劝三人吃人的相关事宜,像极了社会中被迷惑的虚伪的自欺欺人的弱者。从志愿者抑扬顿挫的扩音器演讲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遥远的社会对可怜的三人的爱护、似乎感受到了彼岸就在不远的那边,但是他们没有收到食品、没有船来迎接他们,志愿者没有带来任何能给他们真正希望的东西。一切只是浮云,只是海鸥的几声悲惨的鸣叫和海浪拍岸的催泪节奏。看似希望的“等一等”其实只是一句空话,他欺骗了他们三人,也欺骗了所有观众。志愿者这一形象很具有现实意义。当言语从扩音器中传出来,这就成了承诺。然而,现实生活中,承诺有多少是些华而不实的空口承诺?
针对当代文明的幼稚和民主的不成熟与无奈,深刻并讽刺的语言对这一主题有深化作用。还是志愿者这一形象,他让三人“等一等”,却没有真情实意的送上温饱和安慰,而是送来所谓文明民主的选票,还建议三人选票的用法。志愿者所谓的公平民主都是文明社会的产物,然而在这片茫茫大海中、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三个饥肠辘辘的人那还能顾得上文明?此时此刻,正如北京大爷的所作所为,权威就是天,谁制定规则谁就是天。其实,从规则制定的那一刻起,不公平就产生了。就像当北京大爷的话还管用的时候,另外两人就开始紧张,争的你死我活,而北京大爷就不会被吃。现代人自以为是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从不考虑规则是否合理我们就甘愿遵守,其实最后很可能沦落到被吃的命运当中去,北京大爷就是这样差点被吃的。志愿者的出现深化了三人的矛盾,同时增强了本剧的戏剧冲突,他的言语在这里对当代文明的幼稚和民主的不成熟与无奈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志愿者送来选票这一特殊事件作用极大。
舞台与音乐同样优秀的体现了本剧的主题。情节是荒谬的,结局是虚无缥缈的,舞台场景是最能体现荒诞的。90公斤玉米铺成的茫茫海洋,请不要误以为那是沙滩。寓意正是“三个饥肠辘辘的人尔虞我诈,目中却容不下脚下的粮食。”
锣鼓点贯穿着整个演出过程,没有余音绕梁,音效与台词和情绪契合得很巧妙。却有一个小插曲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演出进行到一半,大家被音效师的电话铃响吸引住了。“喂,我排戏呢。”音效师离场去接听了电话。记者恍然大悟,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间离效果——为了让观剧者不过分地沉浸在剧情之中,保留一个能够冷静分析和批判的立场,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
从内容上这部荒诞剧剧中对时事的盘点,形式上民间舞、说唱、翻跟头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糅杂,都颇为中国化,与中国观众丝毫没有距离感。考虑到了大部分观众的需求故事的完整性也很强。可见导演还是做足了功课。在阵阵笑声中引发了对人生价值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剧中曾多次出现的重要道具红手套似乎吐露了什么。彼岸上那些戴红手套的人一直在观看他们的闹剧,不断派人前来送一些看似公正合理却解决不了当务之急的东西。最后许多红手套从天而降――只有戴上红手套才能踏上“彼岸”。是的,他们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