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三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洒脱的女子,她不是林徽因那种典型的南方才女,引得文豪徐志摩的青睐,也不似张爱玲那般尖锐又风情万种。照我来说,她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子,是一个追崇人生价值的女子,很勇敢的一个女子。
三毛很小的时候很叛逆,在学校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她的母亲于是亲授她知识,家里背景文化氛围也是很浓厚,她一生去过很多地方,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最经典也最有名当是她在撒哈拉的故事。
其实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我是很疑惑的,宝岛台湾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多好,他为什么会选择奔赴撒哈拉,一个严重脱离文明,环境恶劣的地方,同时也在想,假如没有荷西的追随,她还会去吗,她会坚持这么久吗。后来读过之后,好像明白了一点,归结于她想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她想了解更多的世界,她不想把自己困在一个只有她自己的那么小的一个封闭空间里。可是当我后来再去读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又被模糊了,她到底是为什么选择背井离乡,去做一个异乡人,可能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也没那么重要吧。
《撒哈拉的故事》讲的是三毛奔赴撒哈拉的一段短暂的时光的记述,里边讲述了很多她在撒哈拉所经历的一些事,所见到的一些人,在我看来,这本书除了像是一本三毛的传记之外, 更像是一部游记,一部记录外域风情,一部展露不同文明的书籍。
荷西是三毛的丈夫,也是三毛一生产生影响最大的人,她在文学上最辉煌的日子是荷西带给她的,三毛一些文学创作更多的都是荷西带给她的灵感,这个西班牙男人,就是如此默默地爱着她,照顾她,陪她到了撒哈拉,用自己的一生去守候她,而三毛生命的终结很大程度上也是荷西带给她的,不得不说,自从荷西的一场意外,给作家三毛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是不可修复的。爱情本身便不在乎天长地久,三毛讲过,荷西的工作是潜水,倘若有一天,工作出了意外,人生也不过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着太伤心。可是陪她走过的最艰难的人生的旅途,她也由原来的没有热烈的爱过变成了生活中无法缺少的。
这本书更吸引的更是撒哈拉威人的民俗风情,他们与文明严重脱节,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暴力,只有自私,没有关爱,没有同情心,他们的文明让我们感到震惊,在爱的寻求一章中。却让我么看到了撒哈拉威人不一样的一面,年轻的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用了父亲留给自己所有的钱娶了她,但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他恳求三毛为他写封信,讲述自己的思念和等待,他一直被一种自己的假想所蒙蔽,他可能不了解所谓的那个女孩是不是骗自己的钱,他也许是一种自我欺骗,但仍在努力攒钱,努力去看到她,三毛告诉他的时候,他崩溃了,后来带着所有的钱消失了。只是古老文明的一种悲哀,女子对感情的欺骗,一切的金钱利益,在那个撒哈拉威人的对比之下,似乎让人看到了古老文明之下人性的纯真和爱情的伟大,可是这份爱情却又必须付出代价。
作家三毛用很朴实很平白地话讲述自己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故事很动人,很真实,在现在文明之下,这份淳朴似乎显得不被理解,但是在远方,还有很多人的故事不被了解,很多文明不被接触,她在撒哈拉的经历并不像那样的洒脱与浪漫,她并不是和荷西过着浪漫舒服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有时她也会崩溃,邻居的自私,各种潜伏的危险,恶劣的环境,一切不相容的文化以及对女性的歧视,都让她几乎到达极限,但是她都一一克服,一一适应,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么一遭啊。可能这便是对她的选择的最好的解答。
文章作者:卫晓丹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