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上帝的美意

发布时间:2016-04-29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还记得第一次看美国著名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的《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应该还是在初中的年纪。那个时候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把整部电影完整地看完,对它的评价也不过就“无趣”二字。第二次看是迫于要写观后感的压力,不算十分认真地开始看,看完了一百二十分钟,却渐渐地被电影情节所吸引。第三次看是因为最近在上一节名为《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的网络选修课,又想到了这部电影。在看的时候有些时候看到前一个镜头已经能隐约记起下一个镜头,会有画面浮现在脑海里,看完后的感受也同前两次有所不同。
   影片所讲的是一个取材于真实案例的故事。威尔·史密斯所扮演的克里斯·加德纳的原型就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影片围绕着克里斯·加德纳展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公司效益的下降,公司裁员让克里斯丢了饭碗,他的妻子因为忍受不了无尽的贫困生活而离开了他,并带走了他时年六岁的儿子。不久,迫于生活又把儿子还给了克里斯,从此处于失业的困境的克里斯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肩负起抚养儿子的责任。没过多久,克里斯因长期欠交房租而被房东赶出了房子,带着儿子风餐露宿。一次,克里斯在停车场碰见一个开着高级跑车的男人,询问过后得知这个男人是一个股票经纪人。至此,克里斯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股票经纪人。终于,他得到了一个在股票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即使没有报酬,即使只有百分之五成功的机会,他仍一直在坚持。也许是他的坚持感动了上帝,掌握了股票知识的克里斯在不久后开起了自己的股票经纪公司,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带着他的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记得第二次完整地将电影看完后,有一个场景一直在脑海浮现,久久没有散去。这个画面就是孩子和父亲手牵着手一边聊着天渐渐远去的画面。而孩子讲的那个故事也是满含深意。一次大洪水,一个虔诚的信徒不幸被围困,他不甘死亡,一直在祈祷上帝可以来就他。第一次,来了一只小船,小船上的人想要救他上船,他拒绝了,说,不用,上帝会来救我的。一会儿,又来了一艘大船。他还是如之前那次那样拒绝被救,不肯上船。到了最后,落水者溺死在了洪水之中。他到了天堂,见到了上帝,他不服气地问上帝,为什么你不来救我?上帝的回答点醒了他也使观众醒悟过来,为了救你,我派去了两只船了啊!
   还记得在高三那年读的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句话这样写道:生活时常会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和变形。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对你而言都是不如意的,可即使不如意,克里斯·加德纳仍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那和作为少数成功者之一的克里斯相比大多数没能成功的我们差距在哪里呢?就像对待唐人街上的的那家华人幼儿园门口拼写错的“happiness”的态度那样,除了克里斯以外,再没有其他人去在意,可克里斯却注意到了这个错误。他说,“There is no‘y’in happiness,there is ‘I’.”——在最单纯的幸福里,没有为什么,只有自己。即使有那么多的困难接踵而来,可他却从未想过要逃避,而是迎难而上。他的坚持,他受尽生活的打磨而不自弃,他身上的那种锐意的执着,最终让他苦尽甘来。没有人天生会是成功的,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在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总要你的付出和努力。而除了天赋和努力,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也是关键的一点,比如给自己合理定位在了股票经纪人的位置上的克里斯。在就业前景十分不乐观的当代社会,总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一个合他心意的工作。不是嫌弃这份工作工资太低,就是嫌弃那个职位事情太多,却不知和他人相比或许他已经幸福太多。其实上帝的救赎无处不在,没有慧眼的人却只会怨天尤人,就像那个落水者那样,上帝已经给了他两次机会,他自己却是主动放弃了那两个活下去的机会。而克里斯却不一样,他心中虽也一直有坚信幸福明天就回来的信念,但除了有信念以外他还在不断的自我努力,而不是仅仅靠着希望和信念过活。所以最终同溺水者溺水身亡的结局不同,克里斯获得了成功。
   在网上找电影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则评论,大意就是他不赞同电影所描述的金钱和成功等于幸福的等式,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有钱了就归结为幸福了,认为有钱不一定就能幸福。而我认为,《当幸福来敲门》并没有一味地将金钱等同于幸福,因为在克里斯奋斗的过程中,他收获的不仅仅是最后的事业上的成功,更多的也是在过程中感受到的儿子与他越来越浓的亲情和温暖。
   如果你有个梦想,就要去捍卫它,有些东西很珍贵,妥协一次便是一生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