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快乐的笛音,清脆而悠扬;你的童年,悲悯的情怀,朴质而深重。当稚嫩的我,通过阅读你童真的故事,窥见老一代中国人年少的影子,那些单薄的时光,便有了更为深远的回味与激荡。这是小学时代的我,读你,一个名叫曹文轩的作家的书的感激。如今,时光流转,那么长……
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揭晓,你,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摘得桂冠,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宣读颁奖结果时说:“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并如是称赞其作品“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我不能确定,那些喜欢曹文轩作品的读者,是否都喜爱书中的那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只是,借着这次曹先生获奖的契机,我忍不住要说说,对于国内儿童文学,我的欣喜和期望,哪怕我再也无法回到那现在日思夜寐的童年去。
老实说,听到曹文轩先生获奖的消息时,我的内心还是挺激动的,毕竟小时候也算得上是个小曹迷。《青铜葵花》《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等等,都是读了再读也不会觉得乏味的小说。至于原因,许是被书中那描写的环境给吸引了,许是被书中塑造的主人公给震撼了,许是那书中传达的情怀就是有种连接人性真善美的神奇的能量,于是,迷迷糊糊,懵懵懂懂,小小的我便给美翻了。后来,长大点,才开始知道,原来我是被其中的思想和美学所折服。曹文轩本人就曾表示:美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可是,究竟什么是美呢?我想,这怕是一个浩瀚到美学家们花费毕生精力也不能准确表述的问题。那么,浅薄的我又何必庸人自扰,去定义一个美的概念?不过我相信,即使不同的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看法和界定,但它一定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所引发的共鸣。而从曹文轩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我能感受到的最震撼的美,便是苦难美,悲剧美。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我接触到的而言,中国儿童文学界一直在盛行一种“快乐阅读”“浅阅读”的风潮,认为只要给儿童带来快乐就够了。实际上,我并不反对快乐阅读,但我害怕一味的“快乐阅读”,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儿童们,我认为他们有权利知道除了快乐以外的更为丰富的人文世界,比如,苦难。而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苦难是另一种更为难得的“快乐”。很显然,我们不是为了苦而写苦,相反,我们意在通过对苦难的刻画,更加明确快乐的内涵和生活的真谛。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苦难帮我们找到了快乐的寄托,让快乐不再是浮于表面的粉饰,进而拥有了强大的人文内核。
因此,只是简单地提倡“快乐阅读”“浅阅读”,把一个较低层次的标准放到所有的儿童文学上去,我以为这是对儿童的不公和对儿童文学的偏见。在我看来,儿童文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包含着更多更细的分支。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由于生理心理以及智力发展状况的差异,对阅读有着不同的需求。如果不分年龄层次,单纯地推崇快乐至上的阅读理念,就有了把低龄与低智划等号的嫌疑,而事实上,这两者并不等同。
对于未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真希望既可以不断涌现像杨红樱女士笔下《淘气包马小跳》这样轻松诙谐的作品,也要不断追求像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这样略带沉重却又极富思考意味的作品。也许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确实非常精彩和耐人寻味,但对于国内儿童文学而言,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很多年前,曹文轩先生就说过:“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就是世界文学水准。”我想此次获奖,无疑是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佐证,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带来了更大的信心。
而我,一个平凡到不能再普通的读者,会因为我的童年有你的苦难而备受感动。
文章作者:孙璐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