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叫郑定邦的上海建筑师奉命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
他把一张中国地图贴在台北街道图上,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把中国的地名一条一条画在台北的街道图上。所以熟悉中国大地图的人在台北很难迷路,一抬头就是“重庆路”、“南京路”。
而台湾,则成了中国地图上的一个浮岛,另一种可能。
刚到桃园机场的下午,台北还在下雨。地处亚热带,冬季和福州一样湿冷。
第一次在外地过年,竟是在台湾。此时距离'习马会'已经整整三个月,距离蔡英文胜选也半月有余。旅游景点边还留着'马总统'的人形牌,街道两旁'总统选小英'的标语也一并存在着。仿佛象征着两岸矛盾的关系,掺杂纠结着众多情愫。
台湾最为大陆年轻人所知的恐怕就是偶像和偶像剧。这样一个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岛,面积约为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在八十年代用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迷倒了大批亚洲人,二十世纪初诞生了亚洲乐坛巨星周杰伦,而很多偶像剧更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这些偶像和偶像剧,就像台湾有意无意撕开的一个角,使得带有某种特质的文化广为流传。中国风的歌曲,满街的灯笼,若隐若现却又铿锵有力的让我们的气息共鸣。台湾之行,就像行走在记忆里,点亮了一个又一个模糊回忆,让从前的可念不可及,变成了亲眼所见。
临近除夕,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是热闹非凡。摊位很“复古”,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有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所有的年货大街,其主色调与大陆一样,都是熟悉的中国红。在这里和置身家乡的年货大街一样,叫卖声砍价声脚步声融汇在一起,亲切得让人感动。在台北“迪化街”一类的老街,还有民间的书法爱好者在这里免费为民众书写春联,吸引了不少民众排队求取。
除夕夜,台湾人也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在当地,这叫“围炉”。这天,祭拜完毕,一家大小,围坐一桌,桌下会放一个烘炉。火光熊熊,表示一家兴旺,而炉畔环置钱币,象征万事如意,吃完年夜饭,那些钱成了“过年钱”,就是孩子们最高兴拿到的压岁钱。宋代《东京梦华录》有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而清代的台湾志书文献也普遍有类似记录。《彰化县志》记载:“…是日,祀祖先,祀外神,爆竹辞岁。张灯结彩,围炉饮酒。”《澎湖县志》也提到:“除夕,…祀祖祭毕,合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置火于席下,围住饮酒,谓之围炉。”在台湾,这些风俗被固守,成了一年一次的体验。可惜在外出游并不能如同台湾人在家过年般全家人围炉团坐,只能从导游口中略微感知他们温暖的气氛。
当晚在街上走,一路顺着红灯笼,还巧遇了当地的妈祖庙。台湾有许多人以捕鱼为业,因此信仰妈祖的人很多。现在全台的妈祖庙总计达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为旺盛。从正月起,信奉妈祖的善男信女,便纷纷从全台各地涌入北港的朝天宫,掀起盛大的为妈祖过生日的进香活动。香客们满心虔诚,长途跋涉前来进香。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酬神戏目让人目不暇接。北港妈祖绕境这一天,人们抬着妈祖神舆,在震耳的鞭炮声中,开始一年一度妈祖绕境巡行的盛大庆典活动。妈祖在“千里眼”将军和“顺风耳”将军的护驾下,绕行于北港镇的大街小巷,神舆所经之地,家家户户门户大敞,摆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驱邪逐怪。巡境队中,狮阵、宋江阵、大鼓阵、八家将等,各自摆开阵头,表演拿手好戏。由各商业团体、邻里承租的各式艺阁,也游行街头,古装的、时装的、静态的、各式各样的艺阁,令人眼花缭乱。进香的人、看热闹的人把庙前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听说每到了元宵节,在新北市还有天灯节,近年已发展为全台知名的节日,与盐水蜂炮齐名,有“南蜂炮,北天灯”之誉。先用笔将心愿写在天灯上,再签上施放者的姓名。将浸过油的金纸摊开,将铁线穿过金纸中央的小洞绑好,施放者提起灯头四边角落撑开并抓住天灯底部,一人点燃金纸,当热气充满天灯时,天灯即充满浮力,随风飞升。天灯节时上万天灯同时施放,漫天的天灯照亮了夜空,场面蔚为壮观。从前大陆也有这般,但是因为造成了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因而禁止了。台湾房屋大多低矮,不用担心天灯被高高的建筑物钩住,这一传统最终得以保留。
台湾,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宝岛,所保有的很多有趣传统与大陆是相似相通的,同时自身也包容汇通,吸纳了众多外来文化,才成就了今天的样子。这年味,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除夕的炮声里,觥筹交错的喜庆和阖家团圆的祝福洋溢在海峡两岸,共同诉说着对“家”的同一种思念。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曹越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