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冉冉孤生竹

发布时间:2015-12-02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黑黑的长发随风飞扬,那少女绝世而立,双瞳剪水,仿佛由手工笔精心描绘而成。
       夜,窗外雨水淅淅沥沥,绛蓝色的天空像是泼墨后的大肆渲染,晦涩的压抑着。她,立于窗前,双眉紧蹙,满目愁绪。
       回想那天,阳光甚是动人,他,身披一席月牙色长袍,在正屋与父亲相谈正欢,面带愉悦,而他则躲在帘后,偷偷打量着他,内心的悸动难以抑制。想想自己自幼于父母的庇荫下长大,就如生长在大山山阿之处的那唯一一棵柔弱的竹子,不曾踏出过自己的闺阁一步,而现今,为看看自己那素未谋面的订了婚的未婚夫君一面,竟做出如此不和规矩之事。可如此英俊潇洒的他,倒是不枉这一番不入流的事了。
       想到这,她的脸上浮现了淡淡的笑意。订下婚约之后,两人之后的人生就应同菟丝与女萝一般互相牵缠,要相互爱慕、相互扶持、相依相偎,和和美美地过完这一生。但同菟丝的生命有一定的时限那样,夫妇之会也应当要及时,不该错过青春才是。可他和她之间相隔着重重山岭,相距甚远,结婚也非容易之事,即使她心中无限思念,企盼着他能早日来迎娶自己。时间流逝,她的容貌在时光的打磨下,已不再是当初那般眉目如画。而他为何仍迟迟不来,这轩车怎么来的那样的迟?
       窗外雨渐渐停了,窗前的蕙兰花正处于初开而未尽发的状态,采花就应该趁这个时候,娶嫁也是如此,该要趁早,不要等蕙兰花将随秋草凋零,不要等人儿老去,错过了好时光。这道理她懂,那他也一定懂,信守高节的他,定会在合适之时前来迎娶她的,她要做的只是再耐心等他来。
       有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讲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妻,丈夫在新婚不久远行离开家时妻子的怨别之作。但我却更认同另一种说法,一对已有婚约而尚未成婚的男女,男方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没有来迎娶女方,女方就因此有感而发的抱怨和疑虑,心中满满的愁思与忧虑通过细腻的字词而抒发出来,并由此从侧面体现出古代女子的爱情婚姻观。
       全诗开头通过用竹子的自喻,来交待女子的身世背景,一个和乐的家庭家庭,一双爱她的父母。以“冉冉”二字体现女子的柔弱,更突出了未出嫁的她对家中父母的依赖感。而后一句又用菟丝自喻,用女萝来比喻男方,用两者茎蔓的互相缠绕来比喻女子与男子这两个生命的相互结合。突出订婚之后两人关系的密切联系。又紧接连用上句菟丝之喻,用菟丝的生命时限短来体现女子的青春有限,意指夫妇之会应当及时,以防错过青春。“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一句则是简洁明了地交代了男子迟迟不来迎娶的原因,又或许只是女子为男子找的一个借口,更是一种自我安慰吧。在自我安慰后,就用一个感叹句来表达女子心中的抱怨,加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意。之后,又用一个比喻,将女子比作“蕙兰花”,表达女子希望男子趁自己正青春容光焕发时赶早来迎娶,就如唐代名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用意义相同,在我看来却又稍稍技高一筹。用字用词愈加精巧,不仅将画的状态描绘尽致,更将暗含的人物心理表达至极。最后二句通过女子对男子的夸赞以自我安慰,安慰自己要放宽心,相信自己总能等到他来的那一天。
       整首诗共八联,十六句。前六句用比,后四句改用赋,再四句又用比,最后二句以问句结尾,结构安排整齐合理。虽没有一个特别值得推敲的字,但全篇又不失为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