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小城市,大发现

发布时间:2015-03-16

来源单位: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来台湾世新大学做交流生已经半个月了,在这短短地时间里已经大致体会到了宝岛带给人们的感受——干净、袖珍、热情、淳朴、美好、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由衷享受每时每秒在这个地方的生活。

       才到台北的时候我的印象是小小地机场 ,低矮的房屋,小小地店铺,狭窄的街道,飞驰的机车,随处可见的植被……后来才发现,台北的建筑都是很小、偏旧,没有太多高大现代的摩天大楼,目前发现最高的也就是台北101。整个城市感觉像是建在丛林中,视野里总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城市很干净没有乱糟糟的感觉。

       都说台湾最美的风景就是人。我打心眼儿深深赞同这一句话。台湾人特别的热情,这是从开始到现在我一直体会到的。无论在这里问什么事,问什么人,他们都会非常详细耐心的解释,甚至还会主动指引。有时候他们的盛情都让我们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这里的“谢谢”二字是一直挂在嘴边,买东西付款时服务人员都会很有礼貌地对你说一声“谢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宿舍的保安大伯,他总会为每一个学生送上最温暖的问候,无论雨天还是大晴天,当一天的课程结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他的一句“姑娘欢迎回家,晚安。”让人忘却了疲倦,感到温暖。这里的人也很是淳朴。很多台湾人听了我们的口音,都会问我们是哪的人,然后与我们亲切交谈,为我们推荐台湾的种种。在这里,人的善良、有礼相待都散发地淋漓尽致。

       每日的学习生活也很丰富。选课表上琳琅满目的课程,涉及面也特别地广泛。世新大学不大,原以为需要几天才能熟悉环境,结果一上午的时间大概就熟悉了学校的全部。学校正大门一进来是一个长长的山洞,山洞两边挂着各种资讯展览;在学校的正中间有个言论广场,摆着些桌子椅子,经常有学生坐在那聊天或者看书;接着路过一幢大的教学楼——舍我楼和食堂后就是学校的大礼堂,再下去就是操场和传播大楼。学校里基本每一幢楼都有电梯,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按照地上的指标整齐地排着队伍,耐心地等待,主动礼让师长和残疾人士。教室里每一个的位置是单独隔开的,讲台是个高出来的台阶,是斜坡状上去的,为了方便一些残疾教师。

       世新大学最厉害的就是里面的老师。就比如我在的新闻系,除了专职在校教书的教授之外,还有很多在外工作的一线传播人士。比如民视的现任女主播,联合报系世界日报组长、台湾立报社长、Brand&Design Creative品牌行销、“无国界教师”组织者等等太多,每一位都是十分优秀,能跟着他们学习我也感到非常荣幸,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世新大学却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些课程我也再旁听,老师也很乐意这样,因为世新陆生特别多所以老师课堂上也会很照顾陆生。上了一天课后,我所有的忧虑、担心通通不再存在,反而是很期待每一次上课。在每门课的第一节,老师会发讲授大纲,里面很详细列下了老师这一学期会讲授的内容以及一些规定,同时老师也会和同学商讨他们制定的成绩评定方式我们是否接受,并表示如有不合适可以再次商讨。很多老师讲得确实很好,老师本人也很有意思,他们不会只照着PPT讲理论,而是更多地讲述当下、他们的一些感受、传授他们所懂的知识。与台湾同学交流后才知道,他们这边平时上课任务也很重,平时分会较多,老师会布置平时作业,基本是小组一起完成,所以相比下,期末占的分值不算太多。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接受不就仅仅是临到头了记一记,而是在平时生活中就已经在慢慢学会了。而且期末考试,大多数的形式是交报告或者是汇报。学校里的图书馆馆藏丰富各种类型都有,还能看DVD(台湾因版权问题很多电影只能看DVD)、或者上网查询资料等等,而且创造出的环境也很好。

       还有一些生活上的感受。每个人无论干什么工作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热爱他们的工作,并不消极怠工,而是很积极地去做。在捷运、公交车上有和大陆一样的博爱座(老少妇残专座),唯一不同的是,就算车上人再多,老少妇残以外的人都不会去坐博爱座,而是让给需要的人坐。等捷运时,人们也很规矩按照地标排队站着,先下后上……太多太多都体现着台湾的美好。

       在剩下的日子里,我也会继续好好体会台湾这个地方的无论是人文还是景观,在这里收获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