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爱、自由、美——徐志摩

发布时间:2014-11-01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经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追悼志摩》 。

血气方刚为报祖国

       不熟悉徐志摩的人大概也不会想到在23岁赶赴英伦之前,他曾是一个有着满腔热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莘莘学子之一。
       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从小父亲就让他背负成为金融实业家的理想,为了不让他出现富家子弟的浪荡习气,其父对他的管束非常的严格。但徐志摩却也从小资质过人,从七年的私塾学习到入读杭州府中,他一直都成绩优异,并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不仅如此,一路走得异常顺利的徐志摩在就读于北大法学院时,正式拜师梁启超,成为一代宗师的新弟子。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恩师,在徐志摩的爱国思想萌发之际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梁启超的提议,让志向远大的徐志摩在留学欧美的热潮中奔赴美国,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美之路。
       在前往美国的船舱上,徐志摩挥毫疾书了《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其中畅谈了他为中华图强、民族复兴而渡海求学的豪情壮志。徐志摩痛恨之前大批渡海求学的青年,认为他们把自身之所学都投放在了“错误”的地方,不是被利益所蒙骗就是浪费了学识。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了少年时代一时冲动、激情蓬勃地以破浪乘风为人生至乐的想法,而是要发扬刘子舞剑、祖生击楫的中国优秀传统,奋发努力,挽救祖国的危亡。在我看来,此阶段的徐志摩最另人钦佩。在读了梁启超的《意大利三杰传》后,徐志摩血气沸腾,不甘于做庸常之辈,并把这种意气方新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23岁的徐志摩以优异的成绩在克拉克大学毕业,并获该校一等荣誉奖,同年,徐志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获该校经济学硕士学位,实在令人惊叹。
       在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徐志摩为了心中远大的理想报复,一心向学,在异国他乡同样显示了其超群的才华,正如《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中所言,他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拼尽了全力,让当年的豪情壮志并不只是一纸空谈。


人生转折情思涌动


       在美留学期间,尼采和罗素深深吸引了少年得志的徐志摩,成了有着浪漫性灵的他的精神慰藉。
       1920年,徐志摩毅然放弃了他那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赴英投他敬仰的罗素去了。正是此举,让他与他当初《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里告白天下的抱负各异其趣。刚刚远赴英国的徐志摩虽未曾见识罗素且此举也深受家人的反对,但他仍乐在其中,享受着交往名流的乐趣。在英国时,徐志摩结识了威尔斯、魏雷和卞因等英国著名作家和学者,随后也深受罗素和曼斯菲尔德的影响。说起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生活,除了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外就属影响他极深的“剑桥情结”了,而《再别康桥》也由他的剑桥情思而生。
       徐志摩是个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但单纯而努力的他也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当他初识尼采和罗素的思想时,便为其所倾倒,尽情用自己的文采发泄情感,似乎遗忘了当初的豪言壮语以及家人的殷殷期盼,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文艺领域了。其实,徐志摩文艺的本性在他的孩童时期便有所显露,小时的志摩常在风水秀丽的家乡到处游走,沉浸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中,并常常痴迷地遐想各种事物。在就读于杭州府中时,徐志摩总爱拿着一卷小说,没完没了地阅读,但尤其使郁达夫惊讶的是,徐志摩在写起作文时却总是得分最多的那个。在人生转折的这件事上,我认为外人不好做任何的评定,一个人一生的方向理应由自己不断地摸索而产生,就徐志摩而言,不论他的理想抱负是什么,他都为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只为做好一件事,在我看来,他不论是投身于政治经济还是文坛,他都能成就最出色的自己,正如如今世人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肯定一样,他的努力始终都没有白费。


为爱伤神追寻真

       徐志摩的一生的传奇色彩中少不了爱情的浓重一笔。
       在徐志摩16岁那年,其父为了强有力的社会关系便让他和13岁的张幼仪定下了婚约,而这场婚姻从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婚后三年中,徐志摩虽知张幼仪并不是自己的灵魂伴侣,却也因张幼仪的温柔贤淑与其相处融洽。三年后,徐志摩远赴欧美留学,开始了和张幼仪隔海相望的婚姻生活,也正是渡海求学的经历,让徐志摩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更加否认自己和张幼仪的婚姻。
       在赴英求学时,徐志摩与林长民成了忘年交,并由此机会结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从而这个挥之不去的女神深深地影响了他那短暂而多彩的一生。徐志摩爱林徽因,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惊天动地,乃至于他为了得到追求林徽因的机会而不顾世俗的反对毅然决然与张幼仪离婚,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桩自由文明离婚案。然而,即使离婚却也不能挽回保守的林徽因的心,他们的爱情至始至终都是一个遗憾。
       为爱伤神的徐志摩为了发泄情感,全心投身于文学艺术当中。随即便认识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女人——交际花陆小曼。他和陆小曼的婚姻一路坎坷,却也阻挡不了他深沉的爱。不得不说的是,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结婚后,过着此生最为艰辛的日子。他因有了稳定的家庭后,便在文学上少了发泄的情感缘由,作品也渐渐少了,再者,陆小曼奢靡的生活让徐志摩为求生计而天天奔波于各大高校教书赚钱,他苦闷不堪却得不到陆小曼的安慰,他们的兴趣不同导致在生活上越来越多的矛盾。
       徐志摩在死前仍然一心想要把陆小曼拖回正常的生活,而陆小曼则在徐志摩死后才有所悔悟。纵观徐志摩一生的爱情,没有一段称得上幸福美满,但爱情的不美满却也让徐志摩在文学上产生了不少动力,可以说,没有爱情的熏陶,也就没有如今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或许,遗憾才能成就佳话。


后话

       徐志摩的一生终归还是在追求爱、自由和美,他单纯地追求故使他放弃了政治经济上的复杂,而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而爱自由的他短暂的一生却也在欧洲各国奔波游走,结识了大批优秀的文学战士,他们对他的影响是终身的。他追求完美,努力汲取新知识来完善自己,也要求自己寻求一生的灵魂伴侣,但事与愿违,努力的他最终没有收获理想中的完美爱情,而最终的爱情也输给了生活。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遗憾,有着令人惋惜的美,我认为世人不应也无资格批判他的一生,因为他只是个活在单纯世界里的顽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