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视觉盛宴,根本停不下来

发布时间:2014-04-01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闲庭信步,草长莺飞”,古人词下的八个字刚好契合了人们对外出踏青的无限遐想和渴望。每个人笔下的春天风格迥异,每个人去感受春的方式也不同,一年四季被赞美最多的也是春天。大自然的美景,永远是在沉默中把人们征服。在三月,这个最烂漫的月份里,大多人都会贪婪地把美景装在相机里带回家,肆意地躺在绿荫处体味酥风阵阵,无邪地在花海中奔跑着翻滚着。我们领略了自然的大美,同样地,名家的书画作品也会令我们流连忘返,如沐春风。

  西子湖畔就是会让人心旷神怡,不仅有大片大片惹人眼的美景美人,文化气息也颇浓。沿着街道,我走到了浙江美术馆。建筑是独具一格的,钢筋挑悬,黑白颜色交错,立体感厚重感十足。美术馆共四层,地下一层加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空间最大,一个下沉式广场引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多功能厅和多媒体厅等先进的设施,让观展者可以同时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遗漏展厅,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这两所中国最知名艺术院校的掌门人潘公凯先生的“弥散与生成”展。“弥散”指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生态系统在不断生成与创新,“生成”则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衍生出新问题。一进展馆,三幅巨大的水墨画巍然斗立。刚劲诡异的笔画,颇像一个个吸盘,吸住人们的眼球。仔细看过他的每一幅作品后发现,文人爱荷,他也不例外,用变化莫测的水墨画线条,画着不同时节的荷。黑灰线条蜿蜒、交缠、凌乱,细腻。也有专家学者说,“他的作品是杜尚和博伊斯的艺术观念的体现”,诠释着创新。在一些放映室尤其是3D厅,他的水墨画作品以光和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寸墨痕仿佛咫尺可触。这次展览中还有一个他自己设计的巨大太空舱体模型。正是空间装置《坐忘之舟》的原型展,其实在三年前的个展中出现过,那时作品的题目是《This is my work 这不是我的作品》。我们可以把《坐忘之舟》看做是脱杜尚情结的转换期的作品,新鲜的食物总是既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随着装置空间的改变气场也随之变化,我真的好像是坐在蛋形宇宙舱中遨游宇宙。

 

(3D展厅)

(《坐望之舟》)

 

  到了二楼,“岭南画派”的开派大家们的“折衷/融合”,又把我带进了纸本笔墨的年代。广东番禺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并称“二高一陈”。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们在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国画的变革之路。他们积极举办展览,兴办教育,锐意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个继具有成熟体系的地域性画派。那《虎啸》、《孤猿啼雪》等,体现了翎毛走兽的动静态美。“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是他们的宗旨。这种中西结合,推陈出新的画法,令人慨叹和敬佩。

  看完了民国先辈的水墨画,著名摄影家柯利夫·罗斯,透过相机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场名副其实“飓风海浪”。15 幅大幅摄影,均选自他于2008 年在纽约长岛拍摄的《飓风》系列。这一系列经典的画面是他用绳子将自己与岸上的助手拴在一起,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捕捉到的。我不禁被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虽说人类在大海面前是像一粒散沙一样渺小,可是罗斯从内散发出的勇敢刚毅,和代代相传的祖辈航海家的探索精神,犹如一道闪电,穿透人心。

  停不下脚步,意犹未尽的我继续上楼欣赏书画。这层的主人公吕霞光曾是一个旅法的留学生,看着自画像里他年轻俊俏的面旁,我也顿生了爱慕之意。了解他的生平之后,我对他敬佩感油然而生。在法国的20多年来,他以他优异的成绩和精妙的画工,震惊了整个比利时。在欣赏他的绘画时,不禁慨叹他繁多的绘画种类,和中西合璧的绘画方法。有时更会产生在欣赏西洋画的错觉。每个画家作家生活的年代都有一定的背景性。那时正值抗战,吕霞光立即决定回中国,并在抗战时期对中国绘画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颇有一种孙文“弃医从文”的气魄。吕霞光晚年仍十分关心祖国的美术事业和中法美术的交流活动。为了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鼓励中国画家深入研究西方艺术的精华,他于1964年捐款建立了中国画室,专门供中国来法学习进修和研究西方艺术的中国画家学习、工作之用。最值得敬佩的是,吕霞光一生从没加入法国国籍。用他的一生,诠释着爱国心。

  在美术馆里,每一个展厅每一幅画作,都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精气神,和文人墨客的风骨。本是学书法的我,手“痒”得不行,看来回校后定要写篇作品来纪念这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