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那些变的和不变的——北京后海

发布时间:2013-11-06

来源单位:



     纯粹的美绝对不是浮在表面等待你去采撷的,而是用你真实的脚步触摸炙热的土地才会遇到的。 

                                                                                                                        ——题记

       “华灯初上,四环路上的车流奔涌如一首快歌的音符,猛烈的撞击着耳膜却依旧动听。”这是我站在家中阳台上发呆的时候,记在手机上的一句话,略显矫情。

        我并非从小成长在北京,也不曾拥有京腔,并没有京城丫头的霸道,也不会倒背如流那些京城东南西北的门。小时候的探亲,寒暑假的常住,以及高中和大学假期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几个年头,让我觉得这个城市给予我的恩泽并不比地道的北京人少。于是,内心隐秘的觉得,自己要好好补下《北京的文化》这一堂课。于是,忘记了哪一年始,我便开启了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旅程,而且这旅行没有期限。

  后海,我不知道在暑期寒假闲暇时候来过多少次。或许,美景总是看不厌。又或许,这里一成的不变和日新月异的变成就了它永葆魅力无限。

  先说,我眼中的不变。后海,说是“海”,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是旧时皇家独享的一泓清池。从元朝开始,它就已经停驻在这片土地,从未离开了。因为北京酷暑难耐,所以在夏日午后时分,我总会跑去后海吹吹风,顿感无限慰藉。放松身心,尽情将感官功能释放,我总能体会别样的精彩。请让我描述最后一次去后海。先是视觉,垂柳枝在岸边搔首弄姿,具有复古情怀的游船在湖中飘荡,一对情侣专注的拍摄婚纱照,街道边爷爷们在专心打牌。继而是听觉,柳树上的知了耐心而长久的疯叫,路边的摆地摊小伙叫卖着“低价低价了”,路上黄包车车主呼喊着“借过,小心了,您內”。再者是嗅觉,夏风吹来的稍稍湿润的湖水的味道,胡同巷口老店飘出的卤煮味道,胡同中的小吃店流窜出诱人的豆汁酸。我认为,后海的不变成就了它的盛名,正是因为这些不变的传统,不变的正宗,才能留下文化存留过的味道。在后海,依然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咀嚼那早已远去的皇家遗韵。

  再说,我眼中的变。记得,一次和朋友去地坛的庙会,路过后海,发现那里冬天湖面被围杆围起来,用于冬季滑冰,很多人在冰上玩的不亦乐乎,即使摔倒了也会让旁边的人先拍张照再爬起来,我看在眼里,开心了很久。或许是我真的对北京了解太少,不曾见过国际都市里,除正式的游乐园,还会有这样的一角游戏天地。因为,我总是在寒暑假回来,所以,时间跨度很大,对于变化这种事情便近乎敏感了。暑假时,那家便利小店的还是一对老人经营,寒假时,就被精装成古香古色的咖啡厅,店主换成了青年男女。荷花市场直走的大路上那家吉他吧已经停业很久了,原因不明。鲜果时间饮品店在大路拐角处又开了一家分店,新店调制的奶茶更加好喝了......虽然,有的时候,我会不喜欢那些突如其来的变化,但是如果每一次变化都是温和的、可爱的、进步的,我想,古老的东西也会接受新鲜的血液的,因为,后海应该拥有那份深厚的宽容。

  对于行走和旅途,我总觉得,不在乎接伴而行的人是谁,不在乎是否熟悉行进的路线,不在乎停留的时间有多久,值得在乎的是,是否真的用脚步去触摸真实的土地,是否每一步,每一步都在感受。因此,我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详尽的旅行攻略,我不要导游指引解说,也不要熟路的朋友陪伴。我认为一颗随时接受美景和包容突变的心情,就已足够。以此同时,在近乎洒脱的旅行,哪怕是孤独的单人旅行中,你会随时遇到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这也是旅行的一大魅力。正如,夏末秋至时期,我在后海遇到了一个法国的女孩,短时间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国际友人的无限善意,虽然我们没能同游后海,但我单人旅程里的些许寂寞顿然就消散了。

         或许我骨子里有一种感官清零的能力,又或许这在变化中不变的后海太过迷人,我总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再见后海的时间里,感觉初初相遇,然后,重新再爱它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