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悼念邹本德同志

发布时间:2013-01-04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邹本德同志与凶疾惨烈地苦斗了将近六年,结果人难胜天,他终究还是走了。在这场与病魔的斗争中,大家看到了老邹对生命的无限执着和热爱,他那顽强不屈的精神使许多人为之动容。
  老邹是我校的开校元勋之一,他曾在多个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教务处、新闻系、文学系,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不论在哪里工作,他总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很少计较个人私利。我们学校发展到如今的样子,无疑也有他一份功劳。
  我们和老邹共事二十几年,最强烈的感受集中到一点: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没有多少心机的人。跟老邹打交道,几乎不必讲究什么方式方法,不用掂量自己话轻话重,总是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你的意见,即使偶而态度激烈,甚至语含讽刺,他也不会计较,更不会怀恨在心,伺机打击报复。他没有许多知识分子往往不免的那种自尊和敏感,更像一位平实的工农干部。
  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心,那种打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招牌的人,往往在追求“大利”,人们要多加一份警惕。相比较而言,老邹是一个较少私心的人,他尊重上级,也爱护部下;他乐于助人,又不丧失原则;他团结同志,却不拉帮结派。在当下,这样的干部,就是一个好干部;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好人。
  孔子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现在的新闻界和文艺界,有很多这样的人。这种风气,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学校。老邹毕业于杭大历史系,后从事新闻工作,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了。但他却不是一个“巧言令色”的人,不仅不善“巧言”,甚至有点“拙于言辞”,他那带有浓重胶东方音的普通话,虽然不够流利,却比较实在,听了让人放心。老邹乐于助人,也非常关心人。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过他的帮助。虽然自己重病缠身,每当得知其他同志患病,他也要打电话问候,殷殷鼓励 。在自顾不暇之时,尚能顾及他人,这种友爱之情,令人既感且佩。
  在我们的印象中,老邹的身体一向很好,很少看病,不像我们经常跑医院。他也比我们年轻许多。没想到身体好的、年轻的反而先走了,这大约就是所谓命运吧?
  不过,人总是要死的,随着死亡的到来,什么生前的功利,身后的荣名,都将烟消云散。古人称死曰归,死亡就是回归自然。老邹生前受尽病痛折磨,但去世之前却十分安详,陶渊明诗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老邹临终大约已经达到了这种两忘的境界。
  安息吧!我们的朋友——老邹。(文/罗仲鼎 王克起 陶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