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桐乡专题(四)《遇见乌镇,在我最好的年华》

发布时间:2010-12-13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不记得了,为什么会知道乌镇;不记得了,为什么会时时惦记着乌镇。但我记得,在凤凰的酒吧里那张从“桐乡”到“吉首”的火车票,记得《似水年华》中“文”和“英”那段刻在乌镇里的爱情。乌镇,我打算在我最美好的年华,遇见它。
  是跟报网的老师和同学一块去的。周六的早晨,天气阴暗,心情却很开朗。一上大巴,看见座位上桐乡旅游局为我们准备的礼物——行程安排、旅游地图、矿泉水还有一条蓝印花布的围巾,贴心又别致。随行的还有桐乡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和漂亮的导游姐姐,不多时,这些小小的细节便在我心中溶解,最后析出一种叫做好感的晶体。
  车停了,到西栅了,我们进去了,我看见它了。恰如记忆中的小桥、流水、杨柳青垂、小舟轻摇。慢慢彳亍,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自己的记忆里。转弯看见了晒布场,恍惚间仿佛还看到文一直站在这里,在等着英回来。我快步走入其中,放下伞,扬起被雨淋成一团的蓝印花布,兴奋莫名。
  我喜欢置身于人群中,但不说话。在同学们对话时,我在与乌镇说着话。它说:
  “你来了。”
  “是,我来了。”
  “我知道你会来。”
  “我知道你知道。”
  在同学一股脑涌进某会馆时,我独自一人走进了乌镇的大街小巷。我本来以为这里会跟苏州河边的风貌没有两样,但当我站在桥上,看着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小桥流水人家时,我发觉它们是不一样的。苏州人造房子,会在河边留出一条街,然后在街后起房,大多是砖瓦房。而乌镇的房子是真正的邻水而建,房子是用木建的,面水的一向开很大的窗,一打开窗,就能看见外面的流水和桥上走着的人。这样一比较,也能看出各自的历史。遗憾的是,房子还在,房子里的人却不再。乌镇在极力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的时候,却让自己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气息,这样的街就失去了灵气和况味。听不到吴侬软语,看不见下棋老人,我的心里似乎缺了一块。
  落在队伍最后边,缓缓走进了一条幽长的小巷。天正下着小雨,我撑着伞,低着头,独自品味着戴望舒的“丁香姑娘”。一抬头,发现自己不小心走进了同学的镜头里,怕他看出心底那份酸酸的诗情,便快速走出了小巷,报之以莞尔一笑。跟着队伍去了“三寸金莲”展览馆,看着那些婴儿脚般长短的鞋,心里狠狠疼惜了一下穿着这种鞋度过一生的女人们。
  来之前,在心底盘算着一定要从乌镇邮局里给自己寄一张明信片。可真到了邮局时却放弃了这个念头,这次的行程太赶,不想让自己永远收着这份匆忙。下次吧,下次来的时候我要从容地给每个朋友送去一张打着乌镇烙印的祝福。
  两个小时,实在走不出乌镇千年的历史感,看不出乌镇历经千年的岁月年轮。但是让我觉得圆满是在我们离开之前,休息室的电视里正在播着《似水年华》,这,就是我来乌镇的目的。 
  在出口处,有一幅刘若英在乌镇的巨幅照片,旁边写着,“你来过,便不曾离开”。我离开了,但我还会再来。(文/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