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浅析《围城》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

发布时间:2010-04-27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围城 》是钱先生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小姐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以及三闾路上的见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让读者拥有一次轻松舒适的经历,而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意味。
  作品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情节结构方式,把以方鸿渐为主线的一批留学生、教授、学者、名士,置放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国难家仇相激荡的大背景下,表现他们在洋场和乡镇,学校和家庭一座座“围城”之间的奔突追索,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它着重描绘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知识分子矛盾困惑的精神世界,展现他们囿于精神围城而不能自拔的困境窘态。因而,《围城》可以视为实体的象征,指中国本身;又是虚体的象征——当时中国某一类人文化“心城”的象征。这正如作者在《围城?序》中所说,他“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亚理士多德曾说过:“世间唯比喻大师最不易得 ,诸事皆可学 ,独作比喻之事不可学 ,盖此乃天才之标志也。”号称“比喻大师 ”的钱钟书即为一个天才。《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据统计《围城 》中比喻多达七百余条 ,“围城 ”这一书名就是个比喻. 这些俯拾皆是的奇思妙想是形成钱钟书作品幽默讽刺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这些奇妙的比喻也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两次读《围城》,最吸引我去细细品味的首先是钱先生那极活泼生动 ,运用的巧妙妥帖的语言。而最后 ,让我觉得“余音绕梁 ”的还是这些语言。
  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喻是第一章中对鲍小姐的穿着的描写,“她 (鲍小姐 )只穿绯霞色抹胸 ,海蓝色贴肉短裤 ,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 ’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 ’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在这个比喻中 ,作者用了“熟食铺子 ”与“真理 ”两个直接比喻 ,似乎让人觉得有点突兀 ,不可理解 ,但接着又后加一句解释 ,便豁然开朗 ,使读者觉得既新颖又贴切 ,而鲍小姐近乎赤身裸体的形象以及她丝毫没有传统女性的谦卑恭逊的特质也跃然眼前。
  鸿渐回到家里看到外孙“阿丑”时的形象描写也让读者感到佩服称奇,“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离得远了害相思病,竟然能够这样运用,钱先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至极,令人想笑却又感觉这样的比喻恰到好处。
  当方鸿渐等无人去三闾大学途中历经弹尽粮绝,举步维艰时,李梅亭拉拢讨好娼妓王美玉结识了兵痞侯营长,想借此搭上军队的顺风车。侯营长在答应前要先去旅馆“看看”。钱钟书在接受侯营长的尊容时就用上了调侃的讽刺:侯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没有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儿几个酒刺,像未成熟的草莓,高声说笑,一望而知是位豪杰。      鼻子本是脸上的一个器官,却被作者说成是“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这种叙述有悖真实,但却把喧宾夺主的鼻子之大活现给了读者,夸张的真实。要命的还在鼻头上长出了酒刺,鲜红带绿,“像未成熟的草莓”,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向嗅觉冲击:酒糟的腐臭迎面而来。“高声说笑”往往是目中无人,闻其声而见其人,“一望而知是位豪杰”。这种由夸张引导来的感觉游戏冲掉了一般意义上人对事物的直观认知,有意模糊情感倾向,不无戏谑和调侃之意。崭新的视觉、让人恶心的嗅觉和充满想象的听觉形成了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感觉印象:一个“草莽英雄”式的豪杰人物跃然纸上,这种人物不免让我们和陈咬金联系起来,但是又让我们遗憾于他在后面事件的表现:一个发国难财的出来一身痞气外就一无所有的兵痞子形象出现在我们脑海。
  钱钟书常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众生“,他以锋刃的笔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副副神情毕肖的漫画形象,使人未见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性格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第七章开头对汪处厚的肖像描写: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象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的容貌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又如对沈太太的描写:“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及,作者常用半是讽刺半是悲怜的口吻调侃“芸芸众生”,他是饶舌的、俏皮的、促狭的、联想特别活泼、思维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他总是尽情地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会中西,联类无穷的超越具体描写对象弛向更广阔思维空间讽刺幽默笔墨,能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有智性之类的审美世界和巧喻迭出、纵横恣意的独特文体。
  在《围城》中似乎对大多数人物都是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加以描写,但是唯独对于唐晓芙,钱钟书却赋予她“自然、清丽、恬静、纯真”的形象。这个纯洁的少女是与方鸿渐真正有过感情沟通的唯一女性 唐晓芙象征着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面对孤独与困惑、欺骗与虚伪,人们渴望內心的纯洁如同白色芙蓉花的无瑕,她是男性面对现实无能为力时逃跑的避风港,心中的“乌托邦”圣地 。描写唐晓芙,她的眼睛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的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空话,大而无当。”用“政治家的大话 ”抽象比具体 ,立刻使人想起旧时政治家的演讲 ,正应了那句“大而无当 ”。     《围城》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在《说笑?钱钟书》中钱钟书说“在读《围城》的时候,你会笑,会心的笑——不笑的人也用不着担心是否忘记了笑,你只是忘记了幽默,幽默不一定要笑来表示,所以发笑的就是真幽默也未可知。所以是会心的笑,不够,还要脸红的笑,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他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在小说中,钱钟书宛如一个全知全能的智者,在目睹人世万物诸项的时候,随意地调试着讽刺光圈,或放纵或约束,既有在世间芸芸众生存亡生死中对人类本能无助的调侃和宽容,更有远距离地抽身世外对人性本质的调侃和宽容,由此形成了钱钟书特有的讽刺心态。《围城》这部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书中的精华我只能略举几例 ,“仿佛在广阔的海滩上拾起几块贝壳 ,奢望能由它们想见大海的浩瀚 ,看出大海的颜色 ,听到大海的涛声 ” 。

(作者:徐含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