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评

发布时间:2017-01-06

来源单位:媒体工程学院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改编自台湾青少年杀人的真实事件,由杨德昌执导,张震、杨静怡、张国柱、金燕玲等人主演,故事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一宗少年杀人事件的始末。该片于1991年便在台湾上映,受到极大的反响和讨论。

初识影片名,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充斥着血腥与暴力的画面,其实不然,在长达4个小时的镜头讲述里,仅仅在最后的18分钟内,主角完成了无法逆转的悲剧性转折。剩余的三个多小时内,影片总是温柔的讲述着某些缀连某些相关,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展现着立体的人物碰撞,就算是帮派之间的血战,影片也是通过主角手中的手电筒打出微弱的光束,追随着光影的变幻展现出腥风血雨过后的残破景象。然而影片冗长的铺垫并没有带来累赘多余的负面效应,杨德昌导演用他文艺敏感的镜头造就了悲剧的温床,镜头前的细节暗暗触发着线索走向灭亡。琐碎的讲述好似生活的万花筒,每一个镜头都充满真实的生命感,时代背景塑造着大众,镜头语言勾勒出社会群像。

真正吸引着我有勇气去看这部影片的,是它的宣传海报,男主角隐在暗处的半边脸和深邃宛如黑洞的明眸,仿佛要跳出二维空间向你讲述某些褪去色彩的故事,那里恍若有青春的暗影,有时代的斑驳,有秘密让你挖掘。而让我坚持看完这长达4个小时纪实讲述的,则是导演拍摄的方式,故事的发生背景是很大的,正值动荡不安、民心溃散的年代,战争、党政、权派组成了当时社会的剪影,故事本身看似能够纯粹概括:少年因女友情变将其残忍杀害。杨德昌导演将故事放置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中,企图用少年的偏执混乱展现大环境下的人心惶惶,在这种架接下,镜头前的故事就是时代的缩影,是社会的冰山一角。

现实生活很无望:大人们间的阶级迫害、青年人之间混沌的权利斗争、悲剧家庭的摇摇欲坠、爱情的幻化破灭……现实把每个人都逼得无路可走,生活却依旧喋喋不休,我们只能琐碎麻木的往前走。张震饰演的男主角小四,本来是一名乖巧的初中生,在父母重望下进入重点学校夜间部学习。之后结识女主角小明,逐渐卷入到当地'小公园'和'217'两大帮派的纷争中,伴随着小明男朋友即'小公园'头目的意外死亡、'217'帮派被暗算惨死、小四父亲遭遇政治迫害、小明难以钟情小四等等一系列的变动,小四最终举起屠刀,刺向自己最爱的人。尽管透露着麻木不仁的残酷,但细节仍给你传递着意料之外的某些温情。比如帮派内部的江湖交情,比如小四和好朋友小马、'小猫王'之间的友情,还有沉默寡言却袒护小四的二哥……每一个人物都在情感的串联中愈发形象立体,所以尽管生活麻木不仁、寸步难行,然而小四抛弃洞察黑暗的手电筒走向堕落却并非我们能看到的与世界对抗的最好抉择,因为未来总是有值得期待的温柔。

杨德昌导演善用镜头语言去拆分述说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大量镜头的定格与拆分、几十秒长镜头的穿插出现,都流露着文艺影片的基调,用镜头给观众讲故事,不催眠、不小众,就当是带你去看看上世纪6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场景,带你去看看青春的另一幅模样,像唱着一首老旧无人问津的歌,你只能平静的看完,平静的思考,在平静的叹息里留下一串恍惚的空白。

文章作者:14信管1王茜茜 编辑者:黄田心 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