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力美学虽被冠以“美学”二字,但它并不是一个美学术语,而特指一种电影艺术风格与口味,近年来有向动漫、电游等延伸领域拓展的趋势。
今天想从配乐、场景、叙事结构三方面,以近期大热电影《血战钢锯岭》为例,谈谈暴力美学这种饱受争议的艺术风格。
配乐
好的配乐即使脱离电影情节,也能让你身临其境,能为尚未迈入影院的你平添动力,一种想要前赴观看的冲动,渲染一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神秘感。《血战钢锯岭》的配乐就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电影一开场向人展示的战争场面,用的配乐《Okinawa Battlefield》低沉、浑厚,极具史诗般的悲壮感。
留有“暴力美学”烙印的电影配乐,其本身自有令人肌肉紧张、血脉贲张的带感效应。
场景
《血战钢锯岭》延续了梅尔·吉布森一向以来的导演风格——以真实乃至露骨的笔触,直击血腥、暴力与战火,毫无粉饰。险峻的钢锯岭,炮弹横飞,砂石四溅,熊熊火焰肆虐吞噬着战士们的躯体,不断有人被炸飞,被子弹击穿肉体。战场上横尸遍野,触目惊心。
据说为了真实还原战争现场,导演炸毁了澳大利亚悉尼西南部郊区布伦格利的一个农场,以伪装成钢锯岭的顶端。其中所有场景也坚持采用实景拍摄——用特殊火直接“喷浇”真人,用黏土雕塑三维模型,等比呈现战场沟壑,没有使用任何3D技术、设计工具和三维动画软件。
《每日新报》称该片摈弃了眼下最热门的手提摄影,转而回归传统——固定摄影机用固定镜头追踪战争进程,力求视角客观化,这是老式战争片的拍法。场景阵地虽然不多,但丝毫不影响战争残酷与血腥的表现力。
“暴力美学”系列电影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展现残酷、直面暴力、尊重现实。
特别是在战争面前,任何一种夸大的艺术手法,都是对生命的不敬。
叙事结构
我们可将电影分为最基本的线性、非线性及反线性。
《血战钢锯岭》一开场,就向人展示了一个宏大悲壮、撼动人心的战争场面。人被活活烧死,硬生生倒在地上,但又不断有人向炮火中冲去。整个画面是以慢镜头的方式呈现的。飞沙走石中,我们的主人公躺在担架上,身边的战友不停重复他的名字……
之后电影以一个空镜头,将画面倒转回十六年前,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讲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这是典型的倒叙手法,其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顺时性的线性叙事。
在暴力美学的万花筒中,没有标准的叙事结构。电影采用怎么样的叙事手法,完全凭导演的个人风格与电影需要而定,如暴力美学的先驱《杀死比尔》采用的则是非线性叙事结构,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打乱,产生奇特的段落式效果,一个个段落就像拼图,之间有若干联系,静候知音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拼贴与重组,给予受众充分的能动性。
对于一部电影的评论,我们常常倾向于从感性层面出发。这次,我尝试摒弃“下意识”,从技术角度,理性地评判一部电影。
我称这为——
一个无科班背景者的意外陷入。
文章作者:缪颖玥 图片作者:源于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