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这个样子,不论什么时候,我都不曾是我自己。”
我们总认为,有双胞胎出生的家庭往往是幸福的。我们会羡慕他们如此低几率的拥有了彼此,还因此而获得了一份有别于常人、不用深交就能拥有的那种不用说,不用问,就明白就了解的默契。另一个人的存在,仿佛是上天赐给你的神秘礼物,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这个体验双倍人生的机会。
若蓝和如玫就是这么一对双胞胎姐妹,并因此乐此不疲。
她们喜欢换装,以此来交换身份捉弄别人;她们之间没有任何秘密,对方世界的细枝末节熟谙于心;她们有着同样的品味,甚至会在互不知晓的情况下买下同样的鞋子和衣服。她们在别人眼中永远保持着一种令人生羡的关系。
但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

若蓝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像海一样忧郁安静,自由安逸。而妹妹如玫是一名演员兼模特,如烈火一般热情明朗,光鲜亮丽,两人似乎人如其名。但水火毕竟不容,在表面的和平下,她和妹妹看似亲密实则疏离。
她们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的导火索源于天伦。若蓝默默地爱着这个温柔体贴的男人,他们在试镜时相识,若蓝将这种感情深藏于心,一直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向他表白心意,不料如玫同样喜欢天伦,不仅抢走了他,还抢走了当演员的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若蓝不断地被天伦和影迷误认为妹妹如玫,她早已无法忍受这替代别人的滋味,希望能将压抑已久的情绪宣泄,甚至有了希望妹妹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恐怖想法。

直到遇见温顺的阿良。

在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一家毫不起眼的钟表维修店就像扎根在那里,固执的与远处的现代建筑格格不入,她的年岁仿佛模糊在梧桐树的年轮里,无人知晓。阿良就在这个角落默默地跟着师傅做学徒。阿良是个日本人,只会简单的日语,他喜欢游泳,并在游泳馆结识了若蓝。他一直保留着逝去女友的习惯,把钟表调慢5分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守候着慢五分钟的爱情。他和若蓝之间的爱情正如钟表店师傅读的那首诗《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中的那句:“他爱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在骨子里是安静的灵魂,才会因相似而相吸。只可惜当若蓝发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阿良,并在信中告诉他等她回来之后,一切不会晚五分钟也不会早五分钟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姐妹俩在毛里求斯的船上惨遭意外,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但是没有人知道活下来的到底是谁,唯一知道真相的只有她自己。
大部分的观众在电影结束之后一定会纠结于“活下来的究竟是若蓝还是如玫”这个死循环中,但是在我们在分析过程中会发现,无论是哪个答案都会惊人的成立。我也为此挣扎了许久,不断地自我否定,还与闺蜜探讨了一番差点起了争执,因为我们坚信自己这方的观点绝对无误。然而等我意识到导演的意图时,不禁会心一笑。

回顾两姐妹的成长历程,姐妹俩不停地换装,想要体验对方的生活,甚至有时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甚至可以说她们替代了对方过了自己本不应该过的生活。这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一旦换了角色,彼此就要模仿,要以对方的姿态、口吻、品味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以防被旁人发现。久而久之,本来的自我早已丢失,无处可寻。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人一旦失去自我,就会不停地怀疑、猜忌、否定和消极。事实证明后来的若蓝就处于这种神经质的状态中。双倍的人生体验固然新奇,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天伦的怀疑和猜忌也源于她们的角色互换“游戏”。妹妹羡慕姐姐安静随性,姐姐羡慕妹妹光鲜亮丽,别人的人生可以用来羡慕,但绝不能用来交换,迷失自我的同时也会让身边的人痛苦不堪。
但我相信,无论活下来的到底是若蓝还是如玫,经历过这么多挣扎,活下来的她,已经不再是从前伪装的自己。
还记得钟表师傅读的那首诗清晰地回荡在耳边:
他爱
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别人不爱你你不要烦恼
他们感觉你是谁
而你是一个陌生人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经受
少数的悲伤
谨以这首诗送给迷失自我的人,不忘初心,我,就是我自己。
文章作者:14信管1班 孙菲菲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