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这部好莱坞大片自从2016年12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梅尔吉布森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在日本“门户”冲绳岛上的一次战役为素材,真实而细腻地反应了战争的残酷性、暴露了战争中的人性本质、真实地塑造了主人公道斯的形象:坚持信仰;绝不触摸武器;不杀人;努力挽救生命。如果说一部影片能让人观后止吸;能触及到人心最柔弱的地方;能让人的灵魂受到震撼。那么,我想这部影片就是《血战钢锯岭》。

在战争中人会像条狗一样 毫无意义地死去。在这个小岛上,美国的海军隔三差五地进行炮击。每一次美军的冲锋,总会有海军的炮弹在冲锋之前准确地落在阵地上。这咫尺之间,变成了尸体的熔炼场;炮弹壳的堆积地;上帝摒弃的地方。美军又一次的冲锋开始了。首先是排列整齐的海军舰队对日军所在地进行狂轰乱炸。一个个日本士兵被从天而降的炮弹从战壕里拔出来,掀向空中,落在一层层的尸体上面。一个个日军碉堡被从天而降的炮弹从中间炸开了锅。紧接着,则而是道斯所在的步兵部队爬山悬梯,向着钢锯岭摸索前进。这时,岛上炮弹的浓烟夹杂着海上的大雾将这个坟场裹得严严实实。每个前进中的士兵看不清日军在什么地方。在这里就像一座黑暗的森林,每个前进中的人都是带着枪的猎人,像幽灵一般潜行于大雾中,每个人都轻轻绕开挡路的尸体,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声响,就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们必须小心,因为大雾中的不远处同样有持枪等待的猎人。不管哪一方发现了猎物,他们能做的,或者说只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开枪消灭之。在这个大雾中,对方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行为都将会为自己带来灭亡。

突然间,仿佛下雨一样,满天的子弹从大雾中飞来。穿过胸膛,穿过脑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后涌出一段距离后倒下。这一刻,唯一的感觉是战争中的生命有一半是交给死神的,像沙漠中的水珠一样,随时都在蒸发,无法抗拒外来的炙考。战争会无限放大人性的善恶,像多棱角一样,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人的本能。在钢锯岭上,如果一个人想要活下来,那么他就要努力消灭对方。好像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这一刻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体现,强者生存。弱者灭亡。那一群像是中了邪一样的日本士兵跳出战壕,像饿狼一样扑向美国士兵。仿佛原始社会中的集体狩猎。唯一不同的就是更残酷,更血腥,更疯狂。让人害怕的不是死亡;不是堆积如山的尸体;不是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味。而是当每个人有了一杆枪之后,都变,成了屠夫。就在这个地狱里;在这个冲锋的队伍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地方;在这个六次出击,六次被被击溃的恐惧气氛中,每个冲了上去的士兵都不敢想自己能否活下去。就更别提能够救人了。然而梅尔吉布森安排了道斯这样一个人物。尽管不想战,但是又不得不战,内心深处坚守不杀人的信仰,却又不得不走上前线。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灵魂与肉体的焦灼。
以信仰为武器,背上装满希望的医药箱,摒弃屠夫的利器。道斯相信,尽管自己不拿枪 也能活下来。并且自己是来救人的。道斯和数百人的队伍一起攻上钢锯岭,但最后撤下来的仅仅只有三十二人。上尉格拉夫绝望地留下两名士兵守在崖下,等待着奇迹的诞生。那个不愿离开战场的二等兵、那个手无枪支的医务兵——道斯,他一人孤身回到战场上去,将一个个受伤的战士从废墟中挣脱出来。然后用训练时遭到嘲笑的绳索打结方式将受伤队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送下悬崖。此时,忽然觉得画面变得有些模糊,原来眼里已饱含泪水。道斯用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将自己和战友史密提绑在一起向崖下滑去。昔日那强壮的身躯此刻仿佛瘦弱了许多。在下滑过程中没有了惯性,滑得很慢,很慢。犹如两片鹅毛在空中飘舞,久久不能着地。

将人性和信仰融入战争的《血战钢锯岭》,极大地还原了历史的面貌。其不仅是当代的艺术典范,它也将在未来的群星闪烁中继续独放光彩。
文章作者:彭传金 图片作者:来源于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