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前,竟还不知原来在故宫深处还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早上迎着晨光,打开厚重的深宫大门,晚间又伴随着夕阳余晖离开,锁上一道道门。每一天有规律的作息,正是因为他们来自这个特殊地方,从事着一份特殊的工作,那就是在故宫修文物。

一直以为修复文物什么的一定是一件枯燥无聊的事情,直到看到影片中缓缓讲述的那些文物修复者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每一位文物修复工作者,不仅不是平常所认为的无趣,反而都怀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他们也许都只是平凡的人,但因为从事着这么一份工作,使得他们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大抵所谓的匠人就是如此吧。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那位钟表组的王津师傅。虽然他已是中年,却有着独特的专注精神,总是带笑的面容显得特别亲切。已有百年历史的钟表经他手里,修复后依旧能够在驱动下动起来,响起清脆悦耳的声音,好似穿越了百年时光,终于唱出歌来。这些经过修复的钟表,会送到展厅供人欣赏,王师傅偶尔也会去展厅里看看它们。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焕然一新的钟表散发出它们的魅力,而在王师傅眼里,却又多了一层意味。被重新注入新生的钟表,在王师傅眼里大概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吧。来看展览的人们并不会知道,这些新生的文物是师傅们付出怎样的心血修复的,于他们而言,是传承,是希望。所以王师傅才会在橱窗前觉得“有点心疼”吧。

另外的木器组的屈峰师傅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他在片中说道,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以物来观己。在修复文物的时候,大概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在这种境况下,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上。也正是因为对于修复的工作有了不一样的心境,才觉得这个过程中,能够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有了存在的价值。每一位文物修复工作者,大概都有这样的想法吧。文物是死的,但人却是活的。正是将活着的人的思想寄托于物中,才使得物有了特殊的意义吧。

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更多的文物修复者在用心地投入工作中。漆器组的小伙们为了修复一把古瑟,需要在深夜里去采集合适的漆,忍受生漆带来的不适,再精心一点一点地修补。纺织组的姑娘们为了完成精细的纺织活,抛开了对美的追求,但她们认真工作的样子才是真正的美。书画组里的老师傅带领着徒弟,一步步地教导修复的手艺,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幅字画。不仅仅是他们,还有许多在为文物修复付出的工作者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传承不断。

很高兴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现了许多不曾知道的文物修复的一面。他们也许是平凡的人,也许是不平凡的人,在这个年代里。这些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新生,都是美好的愿景,匠心不改,岁月永存。
文章作者:13数技3班 魏美娟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