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抗战老兵袁祥斌的家里。穿过曲折的老宅回廊,我们见到了这个90多岁的老人。老人精神不错,胸前口袋里的两只笔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家里面挂满了字画对联,一派书香门第的氛围。

当我们一坐下来,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从老人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当年他17岁,在育青中学读高中。全国抗战爆发后,天台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袁老先生在辛亥革命志士陈钟祺的家里,看到了《东南日报》上刊载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招新生的广告,于是毅然参加考试。完成考试后袁老跟随着2000多人的队伍冒着炮火一路辗转到达成都。在军校复试后,袁老被分到学生队学习,后被编入黄埔第十八期二大队。军校毕业后,被分到重庆防空司令部。
当谈起自己远征的经历时,老人的情绪明显激动起来,语调也变得高亢急促。当年他乘坐美国飞虎战队的飞机到达印度,随后被编入中国远征军新6军军部情报局,担任区队长。他们的工作是诊察敌情,保护驻军安全。当时,他们的装备都是新式装备,美式冲锋枪、卡宾枪或者是步枪。说到这里,老人笑了笑说:“从前用大刀打仗,那时候靠的是武器,都是新式的!”说着老人不禁流露了一点小小的自豪之情。虽然当时的装备算比较先进,但凶险的雨林环境,到处可见的毒虫猛兽,还有吸血的蝗虫和成群的蚊子都给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初袁老和战友们约定,如果谁战死在沙场,一定要把尸体抢回来,就算是一根骨头也行。尸骨一定要回到祖国。说到这里,袁老的眼眶湿润了:“满地的尸体啊,我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是他们用身体挡住了枪口,为队友们争取了活下来的机会,然而自己却永远埋葬在了那里,留下远方家人的无尽的思念和呼唤。真是“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老人说:“我再苦也没事,是他们给了我活下来的机会。我只能在心里感恩他们,希望他们的灵魂在那里安歇。”我想,这可能也是老人一直在保持总在抄写经文习惯的原因,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挂念着天上的战友,时刻想着他们的安息。44年春天左右,部队从印度开始反攻,先后打下克老缅、孟拱等地方,再打到密支那(敌军总指挥部),几乎把密支那炸平,日本人退走。那时重庆告急,而袁老也被紧急召回。

日军投降之后,袁老不愿意再参加战争,便请假回家。回家后,为了生计,袁老曾在家学过裁缝,开过裁缝店,因生意不好到上海谋生。解放后,被套上了历史反革命的罪名。1958年被送到青海湖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直到89年才回到天台。老人的子女也因为历史原因没法上学,在家务农。然而,挂在老人嘴上最多的依旧是要感恩。这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虽然袁老早已过耄耋之年,然而正像墙上挂着的那副对联一样——“学无止境,惜时如金”。老人现在还保持着看书的习惯,甚至对电脑还十分有兴趣,自己跑到书店买关于学习电脑的书籍。在老人身上,我们看见了一个饱经磨难的生命,在用每一分每一秒体悟,将这生命的价值无限延伸放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认真生活?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老人从家里出来,送我们送了很远。
有多少像袁老一样的无名英雄,依旧在那里默默追忆过去。又有多少忠骨惜埋青山间,未见魂魄归故乡。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忘怀。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