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这部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的作品《卡罗尔》改编自小说《盐的代价》。故事的背景定格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个成熟的中年女性与一个年轻女子的爱情故事。
影片内容丰盈充沛,年轻的商店销售员特瑞丝在圣诞节快要到来前的某一日偶遇了贵妇卡罗尔,在商场交错的人流里,两个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卡罗尔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手套落在了特瑞丝的柜台上。因为一副手套连接起来的两个人,而后进行了一系列“友谊”的深入。卡罗尔借机邀请特瑞丝去她的家里做客,又主动要求去特瑞丝家里做客。强大的气息,一步步的递进打开了特瑞丝的心。圣诞节前夕两个人一同驾车远行,共同寻求那种两人世界和无拘无束的乐趣。在旅途中她们发现了彼此是相爱的,可是就在第二日,卡罗尔的丈夫派来跟踪她的私家侦探录下了两个人在一起的证据,让卡罗尔因为同性的倾向而失去女儿的抚养权。心灰意冷的卡罗尔离开特瑞丝,希望这样能够让特瑞丝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距离隔不开两个相爱的人,最终卡罗尔再一次约出了特瑞丝,餐厅里,两个人如同第一次相遇那般,四目相对,眼神中情感溢出,一发不可收拾。
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主角卡萝尔·艾德,是一个高贵富有的中年女性,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也曾经拥有过一个家庭,现在她离了婚。影片并没有交代卡罗尔为何会与自己的丈夫结婚,但是她和丈夫的离异是因为自己的同性取向被丈夫发现。在当时同性是无法被人们所接纳的,即使在现在也是很多人所鄙夷的对象。可惜这个男人非常爱卡罗尔,即便和她离了婚。在醉酒之后依旧拥抱卡罗尔祈求她和他走,这是他的心里放不下的人。即便她爱的是女人,他也决定原谅。但是卡罗尔无法接受再跟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当特瑞丝出现之后。
由于卡罗尔没有跟丈夫离开,一气之下,各种负面消极的情绪涌上了这个男人的心头,他得不到所爱之人,就选择了报复。他以与同性之间有亲密关系为由不让卡罗尔与女儿相见。一边是女儿一边是特瑞丝。一边是亲情一边是爱情。迫于压力,这个美丽的高贵的女人不得不低下了头,卡罗尔在最后一次跟丈夫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时候,她临近崩溃,说话的时候身体在颤抖,语速很快,甚至是有些语无伦次。与她之前的出场反差巨大。看着甚是让人痛心。
鲁妮·玛拉扮演了女二号特瑞丝。虽然说是女二,但是却完全是与女主不相上下的戏份。她完美的诠释了从一个女孩到女人的状态转变。起初特瑞丝望世界的眼神是懵懂的,像似一个孩童,她有一个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她却在这个人身上找不到心跳和激情。在遇到了卡罗尔之后,特瑞丝的眼睛竟是瞬间就被点亮了起来。像藏在暗中的蜡烛,被点上了火。身为售货员的她却热爱摄影,卡罗尔成为了她第一个拍摄的人像。当她举起相机按下,独自在暗房里洗出。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感情,一张张都是卡罗尔柔情的脸。这些照片后来被她在时代周刊的朋友见到,瞬间被照片的美感所吸引,特瑞丝的才华终于被发掘,她变成了时代周刊的一名摄影师。这时候的特瑞丝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软弱、胆怯、忍辱的小女孩了。她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干练、伶俐、充满自信。
就在这时她再一次见到了之前的爱人,两个人的见面因为别人的打断不欢而散。但是特瑞丝发现,无论身处何处,都按捺不住自己对卡罗尔的感情。她决定冲出世俗,打破人们眼中的另类,不顾一起的去找寻自己的爱人。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音乐响起,人们脑海中留下了特瑞丝坚定的眼神,和一步步迈向卡罗尔的身影。
这也一部帧帧美如画的佳作,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画作一般。就像特瑞丝的胶片,有着淡淡的色调,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让人看清,又想更看清,眼睛就直直盯住在每一幕中。两位主演的一颦一笑都摄人心魂,尤其是女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妩媚的笑容,和一双直勾人心的弯眼。旧日纽约夜里的街景,上世纪美国的公路景观,着实是一部镜头处理、画面精良之作,美的令人窒息。
同性题材的电影一直是大荧幕上稀有却吸睛的那一类。这类电影除了描写爱情之外还关乎了人们心中的敏感点同性。在经典影片《阿黛尔的生活》、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出演的《丹麦女孩》、包括著名导演李安的《断背山》,都是拍摄同性题材大放异彩的电影。
随着美国同性法案的通过,彩虹旗沸沸扬扬的出现在了各个地区上空。人们对于以性别定义的爱情又多了另外一重认识,许多民众开始用另外一种眼光来审视同性之间的感情。
就像有的人说,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感觉。
这影片或许与性别无关,只是一部爱情故事。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郭子嫣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