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火星救援》——硬科幻皮下的人性真实感的缺失

发布时间:2015-12-10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内未上映前,国外的票房及口碑已疯。11月25日,《火星救援》终于打着纯粹硬科幻的标签与炫目的制作演员班底杀进内地市场。当日全国票房报收8590万,稳坐单日冠军。且连超《星际穿越》、《地心引力》和《星际迷航》,成为近年来内地首日票房最高的太空科幻题材电影。

口碑票房双飘红,怎能不看。于是我晃着一枚文科生的脑子,乐呵呵的进了影院大气不敢出的盯完了全程最后乐呵呵的出了影院。虽然在原小说作者Andy Weir这位科技码农孜孜不倦的专业术语轰炸下,文科生的大脑的确跟不上。但教科书般的自救与接连的事件再夹杂着美国当局与马达叔的卖萌吐槽,叙事节奏相当紧凑,不但不会睡着,甚至是“舒爽”的程度。

观后的初印象是大好,名副其实的硬科幻。电影干净利落,以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推动着剧情发展。一是马克•沃特尼孤身一人在火星上想尽办法利用所有可能为自己创造生存下去的资源;二是NASA聚集整个地球的天才们为营救马克争分夺秒。原著作者勤勤勉勉几乎填完了所有挖下的坑,除了片中火星气压的风暴破坏力等个别bug,原作几乎没有大科学漏洞;再加上本片被视为NASA的宣传片,拍摄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核实那些科技细节;甚至在美首映几天后,火星发现水。这些使得电影具有十足的科学真实性。

但几天过后,再细细琢磨,男主马克的形象在我心中除了“土豆专业户”、“超级无敌火星科技学霸+卖萌吐槽”外似乎就没什么了,这淡漠感来的也是快的可怕。坐在影院,面对着屏幕里的新鲜的火星生活与全程积极营救的向上氛围,的确看得不亦乐乎,但始终好像被隔离在男主的心理情感之外,隔着板看人。

欠缺真实感的人物感情和周详到完美的人物技能可能是这部主打“硬科幻”电影的最大硬伤。

鲁滨逊式的困境是普遍的人性困境,而电影在宣传时也打出了“火星鲁滨逊”的招牌。但《火星救援》在传统鲁滨逊故事原型中,填充了现实主义式的叙述,恐惧和不安的反思自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对太空世界的乐观想象。影片不煽情不造作节奏紧凑,它脱离了普遍的英雄电影“我好同情你”这个蜥蜴级别的思考,转化为了科技静默行动的力量。如果你不满《星际穿越》里爱呀爱的部分和《地心引力》里对一个人在浩瀚宇宙里的孤独感的偏重刻画,那么这部绝对推荐。

但这样处理的缺陷也很明显,失去了大量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心理描写,仅保留的一些逗逼吐槽,并未能充分展现马克的性格特点,反而是种土豆和老旧的Disco配乐深入人心。《火星救援》中的孤独感几乎被火星上种土豆的乐趣完全取代,即使是完全第一人称视角的火星日记自述,我们也难以感受到马克的心理波动,甚至是队友们与家人的沟通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影片中土豆的种植、开车用放射物取暖、找到探路者号并成功与地球取得联系、通过苫布飞行器跟大部队空中对接重返地球……一言蔽之,就是马克的各种机智果敢,但有些完美到了不真实的程度。塞在宇航服里的他好像是一个被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科学知识填充满当的人偶,我们感受不到在生死危机交替中马克的心境起伏。《火星救援》避重就轻,为了营造“排除万难也要活下去”这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刻意省略了很多,马克发现自己被遗弃之后,只用了半分钟就说出了“我一定不能死在这儿”这样的话。现实生活里显然没那么简单。

这就像煮粥,它的火候显然太小了。它探讨的仅仅是“人与自然”这个主题,并没有深入挖掘到“人与自我”的层面。《火星救援》抛弃了很多元素,但并不意味着抛弃过多就是不入俗套。你可以批评某部煽情过头了,但你不能因为另一部电影没有煽这个情而认定其脱俗。同样是拯救,马达叔之前饰演的大兵瑞恩形象就更为丰满,家国情混杂着军人荣誉感,配合着战争背景下隆隆的炮火,悲壮却不矫揉;我们同样忘不了《肖申克的救赎中》中Andy用二十年挖开 Red 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我们的灵魂也被刺的颤抖。这两部,我认为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

但《火星救援》像在解答数学题,而解题的过程是单纯的,只需一心一意专注眼前,不用考虑其他任何复杂的背景与情感。解决了一个,再去解决下一个,就这么一个又一个的把问题解决了,然后你就回家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不是一部纯粹的科幻电影,而是一部超级励志的人文电影,顺便还是部优秀的NASA宣传纪录片。

文章作者:朱玉清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