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影评·布达佩斯大饭店】旧时曾谙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单位: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还记得小时候觉得,石头这么坚硬一定不会消失,江河奔流不息绵绵不绝。长大了点儿,学了知识才知道,再坚硬的石头都会迎风成沙,再长的江河也会改道归海。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回忆总是朦朦胧胧,欲言又止。因而旧时相识的,旧时曾谙,旧时曾谙的,似是而非。

随着记忆美到人心的电影很多,它们或者拥有一个沁人心脾的青春故事,或者拥有此生难遇的绝美之境,或者怀着雄浑的气魄不卑不亢,或者不动声色的面对人间疾苦。却有这么一个另类,它的每一帧画面都细致的无可挑剔,带着几分诙谐与不屑,挂着美的外表讲着一个记忆里的故事,然而却并不美好,甚有几分萧条。

这个另类,叫《布达佩斯大饭店》。

我们如何回忆经历过的灰暗?而这段灰暗的年代又伴随着时代的悲哀。很多电影殊途同归的选择树立起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性故事来反映时代的悲剧。然而《布达佩斯大饭店》选择滑稽的展示着每一个人物的优劣,没有一个英雄被凸显,却有许多平凡生命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

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市井”。《布达佩斯》里有太多的人物具有一种“市井”的情怀。包括古斯塔夫在内,尽管他们可能彬彬有礼,然而人性该有的贪婪,占有欲他们都有,一个“市井”人的社会性,义气感和责任感他们也都有。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它的故事是一个真正属于普通人的故事。有人说,它讲述了对一个过去时代的缅怀,尽管恶人当道,却有最真挚的感情,比如门童的爱情,古斯塔夫和每个酒店管理者的交情。但是它是不清晰的,尽管故事节奏跌宕起伏,连接紧密。它的不清晰在于,它讲的不只是一个故事。《布达佩斯》用平民化的价值观说着一个普通人的传奇经历,却又冷嘲热讽权贵的愚蠢,又含沙射影的批评着当时,乃至现在政治家们的阴险。甚至讽刺了宗教,国家机器,和小市民本身。

但我想这就是导演的用意。比如说,当门童和古斯塔夫追逐杀手时要用雪橇板,门童便把雪橇板上的耶稣像推倒,摔得粉碎。宗教是欧洲社会永远不能离开的话题,导演把人们信仰的虚伪性摆在我们面前。这个类似桥段在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也有涉及。

就是这样的五味杂陈,让我们总能有不同的见解。何必总是在意它的深意呢,能见我们所愿见便足以。

整部影片的回忆带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旧时代的呈现。导演用最清晰的画面讲着一个最模糊的回忆,观众好像看见了一切,却好像什么也见不着。这就像回忆一样,过去的我们总能想起,却没法清晰的描述。而“欣然”是整部影片的基调,门童欣然回忆,偶尔潸然泪下也含笑面对;古斯塔夫欣然面对危难,历尽艰险却也归于命运;作家欣然提笔,写了这部作品,尽管难掩失落。

我想这是回忆的态度,欣欣然,娓娓道着百转千回,旧时曾谙的人人事事。想着过去的经历,好像是闻着初春雨后的空气,纵使不见芳草萋萋,也能嗅到四溢其中的芬芳。有些无奈、宽慰和黯然都在不能言语的思绪中萦绕,它们会成为哀叹、微笑和泪水,消散在不会止步的时间里,石沉大海、难寻其踪。《布达佩斯大饭店》带给我的感受便是如此。

旧时曾谙,旧时曾谙。可惜了一个旧时曾谙,无奈在当下的似是而非。无奈便有了寄托,寄托在每一个我们没法讲述的细节,留下一些空白,也好细细品味。何必一心在乎人间大道,它们无非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当过去一页的再被翻开,字里行间的味道,才是人生的美味。

文章作者:蒋含钰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