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一片硝烟,一个帝国 ——观《圆明园》有感

发布时间:2016-10-25

来源单位:媒体工程学院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思归。一曲胡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李大钊

曾以为,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如何会放不下一座圆明园;曾认为,去到北京的第一个景点,不是天安门,应该是圆明园……今天是2016年10月18日,也是圆明园罹难156周年,或许刚刚好,在今天我看完了《圆明园》的纪录片。

在北京西郊,颐和园毗邻,有这样一座“城”,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仙山楼阁图》中的蓬岛瑶台、《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春色、西洋式园林……似乎世界的美景都聚集在这样一座“城”中。康熙48年,康熙将畅春园中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为“圆明园”;乾隆时期,对其进行扩建,并由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设计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为材,琉璃瓦为顶,以“大水法”为中心,一座华丽不失优雅的宫殿建成。如一位传教士所说: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圆明园,名不虚传的“万园之园”。乾隆似乎也沉浸在这美妙的欢乐之中,没有意识到表面浮华的帝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浩劫也似乎从此开始。

英国来访中国的使者马嘎尔尼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制度僵化、政府腐败、闭关锁国,面对西方的工业革命,中国注定了不可逆转的衰败。西方的“绅士”,踏入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战士们拿着钝化的刀剑,握着简陋的步枪,抵抗着来自西方绅士的炮火。命运般的转折,曾经辉煌的大清帝国,一个拥有世界1/3财产的大国,轰然间,崩塌。

如果说,故宫是镶嵌在中国大地的锦缎,那圆明园就是轻柔绚丽的丝绸。在圆明园中的珍宝,似乎数一辈子都数不完吧。当西方的绅士踏入这片土地,绅士也变得野蛮了: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的摧毁,拿着从圆明园中掠夺的珍宝进行拍卖,又把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的女王,作战时纪律最良好的军队,此时也变得道德败坏了。但是,掠夺并不能满足绅士们的需求,为了打击大清的皇帝,摧毁圆明园,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1860年10月18日凌晨,圆明园在绅士们的呐喊声、嘲笑声中,开始焚烧。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一座旷世的园林,化为灰烬,只剩下空旷的土地,和碎石残渣。1911年,大清帝国灭亡。

雨果曾经这样评价过圆明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亚洲文明的倩影。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口袋,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

历史的齿轮继续运转,156年后的今天,似乎让我对这段历史更加铭心刻骨。看着纪录片中,还原圆明园的景象,不禁在想,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假如,假如真的有这样的一天,圆明园被复建,这该是怎样的一番盛世啊?

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不完整的墙和瓦砾,曾经大水法在几十里外也能听清楚的洪水般声音,也似乎只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中。

如果有一天,我来到了北京,我一定要走在圆明园中,在脑海中幻想156年前的辉煌,慢慢呼吸着156年后的空气,体会着这156年中,中国的变化……

一片硝烟,一个帝国。勿忘,勿念,勿彷徨。

文章作者:15信管2班 曲文迪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