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面前,人们轻易的撕下了道德的面具,露出了丑陋的肉体。

“有谁是真正的好人呢?也许仁慈只是一种伪装。人们只想忘掉坏的东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的好的东西”难道不是吗?纯粹是欲望,它造就了人心底的软弱,并企图通过虚假的伪装和谎言来构筑内心想要展现的幻像。谁不想只将美好保存呢?于是又有一句话说,“如果你能伪装一辈子好人,那又有谁会说你不是个好人?”其实善恶并不是那么绝对的事情,同样很多事情都不是那么绝对,因为人生本来就不是枯燥死板的题目,每道题都有固定答案,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我们也不必强求什么。
至此,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圣人对于人性的定义。孔子曰:“人性本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然而人性真的是一句话或是几个字就可以定性的吗?这样的答案未免太过苍白无力了。
在幼年时,曾经觉得世界上永远只存在两种情况,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见得越多越发现很多事情是不能单光是用对或错就评判得了的,人生不是是非题,很多人也不是好或坏就可以定性的。因为就连黑白之间还有个灰色过渡带,而这亦是难以判定的区域。敏感聪慧的芥川当然不会不知晓这个道理,但他的《罗生门》更主要的是要揭露人性本恶,揭露人的自私,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择手段的阴暗面。回到书中,芥川之所以要将仆人置于这样一种选择当中,为的不过是彻底剥掉道德的外衣,使我们不得不去直视赤裸裸的人性,并用他犀利的笔锋鞭笞人性,在我们的灵魂上留下永不消退的笞痕。当门将问老太婆为什么拔死人头发时,回答的就是“为了生存”,而原本还在做强盗还是饿死之间挣扎的门将听了此话后也鼓起先前未有的勇气做起了强盗,抢走老太婆的衣服,可见只要人们给自己一个理由,便能心安理得的去做一些自己之前所不齿的事。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确实如此,拿着一个个的幌子,最终成为了我们之前所讨厌的样子。更何况当个体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在那个时候,道德并不能带来任何一块面包。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是普度众生的佛陀,那是只存在于神话里的角色。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群体的秩序,使之可以良好的运行。当一个人面临死亡而抛弃道德,我们又何必去过分苛责呢?
既然如此,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也不需要去固执的深究。既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就如《罗生门》的同名电影中最后出现的那个樵夫愿意抚养的婴儿,正代表了一种希望,一种美的存在。
或许,《罗生门》的目的只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罪恶,知道了什么是罪恶,才能更在是非面前有更正确的抉择。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胡卿卿 图片作者:来源于网络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