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影评】浅析电影《末代皇帝》

发布时间:2014-12-02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昔日威严的太和殿已褪去了它的神圣,里头指点江山的人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体态斑驳的空屋子与一堆沉甸甸的历史。电影《末代皇帝》以真实而敏锐的视角讲述了溥仪的多舛人生,即便他已成为历史。任何历史都不能重演,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则历史和道德的寓言,告诉人们人永远是历史的人质。

一、人是历史的人质

溥仪三岁入宫,自此始他便成了历史的人质,他对庄士敦说:“我被禁止说心里话”,他又是历史造就的傀儡。溥仪作为一国之君,理应掌握一切,可时代剧变,时代使他困于深宫,犹如人质。他试图逃离囚牢,可一要改革就被太监烧了仓库。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溥仪是个该有成就的皇帝,看到学生愤怒,他亦愤怒,后来却被困于牢里替历史赎罪,想改变历史终究未国。而同样被历史人质化的人还有监狱长,溥仪离狱时他说:“我会在监狱里呆得比你长“,历史造就了他这种命运,文革时他被戴上反革命者的帽子,也成了为历史赎罪的人。导演似乎在传达“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主题,人永远离不开历史,历史对人的命运是捉弄和嘲弄。

二、被命运嘲弄的人

溥仪入宫成为至高无上的天子,最终成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这是命运对他的嘲弄。他的一生都在失去,年幼失去母亲,长大失去他的“蝴蝶”,中年失去良师庄士敦,一次次得到重要的人,又一次次失去,这是命运对他的嘲弄。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他有改革的报复,但欲清点仓库时,仓库被太监烧了,欲清除所有太监时,又错投至敌人的怀抱。面对成为俘虏的耻辱,他割腕自杀未果,成为十年的阶下囚。命运给他以智慧以胆识,却是用来嘲弄他的一盘棋。再说他的奶妈,失去自己的孩子成了荣耀的皇帝的亲仆,以为皇帝成了自己的孩子,在与皇帝相处十分融洽时,她被带离皇宫,命运对她也是一种嘲弄。当溥仪再次回宫时,他的龙椅被贴上“禁止入内”的标识,这些人生命运的嘲弄,更是导演想表现的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三、被历史选择的门

导演表现这段历史时多次使用了门这一实物来表达人物蕴藏的情感。当溥仪母亲去世时,他骑车要见母亲,此时门缓缓被关上,阻挡了他的脚步,他的情感诉求无法实现,他想跨过这紫禁城的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可“门”永远无法逾越。他的前半生都是在奢求“开门!开门!”中度过的,而最后他不想离开时却被军阀赶出了门,这里也是他多舛命运的开始。在东北,溥仪得知自己心爱的皇后要被强行送走时,他追赶着,但门又关闭了,这扇门便阻挡了他与皇后的感情。门的出现,多是深红的对开大门,导演用这一色调既是表现那个时代的特征,亦是一种威严残酷的象征,并用“门”这一意象来表现溥仪前半生中充当傀儡被禁锢的外化表达。

关于历史与人生的故事是曲折和充满悲剧色彩的,导演阐述的所谓的历史的真实只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现实寓言——人是历史的人质,逃不掉,只好被改变。这一深沉而厚重的命题唤起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时代不断在改变,物是人非,但历史的悲剧不应再次上演。

文章作者:罗雅玲 编辑者:黄田心